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9-12页 |
1、选题理由及意义 | 第9页 |
2、当前研究动态 | 第9页 |
3、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9-10页 |
4、研究方法 | 第10页 |
5、研究结论 | 第10-11页 |
6、创新与不足 | 第11-12页 |
正文 | 第12-69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5页 |
·为什么研究复原力? | 第12页 |
·咨询效果与来访者复原的差异性与不对等性 | 第12页 |
·病理心理治疗模式到心理健康治疗模式的转变 | 第12页 |
·为什么研究孤独症患儿家长的复原力? | 第12-13页 |
·复原力在受创家庭的临床应用发展 | 第12-13页 |
·孤独症家庭的特异性 | 第13页 |
·亟待复原力的本土化研究 | 第13-14页 |
·临床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26页 |
·复原力的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复原力研究的缘起 | 第15页 |
·复原力的定义 | 第15-16页 |
·复原力研究的现状 | 第16-17页 |
·复原力的保护因子 | 第17-19页 |
·复原力的理论模型 | 第19-20页 |
·复原力的评估 | 第20-21页 |
·复原力的干预 | 第21页 |
·孤独症患儿家长复原力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21-24页 |
·患儿家长的应激与复原 | 第21-22页 |
·患儿家长所具复原力及其保护因子 | 第22-23页 |
·患儿家长复原力的外部资源 | 第23页 |
·患儿家长复原力的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当前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24-26页 |
·研究不足 | 第24页 |
·研究趋势 | 第24页 |
·研究前景 | 第24-26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研究假设 | 第26页 |
·研究对象 | 第26页 |
·研究工具 | 第26-29页 |
·CD-RISC—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 | 第26-27页 |
·EPQ-RSC—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 | 第27页 |
·FAD—家庭功能量表 | 第27页 |
·SCL-90——症状自评量表 | 第27页 |
·自编基本资料调查表 | 第27-29页 |
4 研究一复原力量表的修订与质量分析 | 第29-32页 |
·修订量表的缘由 | 第29页 |
·研究程序 | 第29页 |
·预测结果 | 第29页 |
·对象 | 第29页 |
·信度检验 | 第29页 |
·效度检验 | 第29页 |
·正式施测与质量分析 | 第29-32页 |
·对象 | 第29-30页 |
·项目与总分的相关 | 第30页 |
·因子分析 | 第30-32页 |
5 研究二 普通幼儿家长复原力的一般状况调查 | 第32-39页 |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研究假设 | 第32页 |
·研究对象 | 第32-33页 |
·研究工具 | 第33页 |
·研究结果 | 第33-38页 |
·普通家长复原力状况 | 第33-34页 |
·家长复原力状况的等级评估结果 | 第34页 |
·家长复原力与家长基本信息的相关研究 | 第34-37页 |
·家长复原力与孩子基本信息的相关研究 | 第37-38页 |
·研究结论 | 第38-39页 |
6 研究三孤独症患儿家长复原力状况调查 | 第39-46页 |
·研究目的 | 第39页 |
·研究假设 | 第39页 |
·研究对象 | 第39-40页 |
·研究工具 | 第40页 |
·研究结果 | 第40-45页 |
·患儿家长的复原力状况、与普通家长的差异比较 | 第40-41页 |
·患儿家长复原力的等级评估、高分组的确定 | 第41页 |
·患儿家长复原力在基本信息变量上的差异 | 第41-43页 |
·患儿家长复原力与孩子基本信息的相关研究 | 第43-44页 |
·患儿家长复原力的配对评估 | 第44-45页 |
·研究结论 | 第45-46页 |
7 研究四 孤独症患儿家长心理健康、家庭功能评估 | 第46-50页 |
·研究目的 | 第46页 |
·研究假设 | 第46页 |
·研究对象 | 第46页 |
·研究工具 | 第46页 |
·研究结果 | 第46-49页 |
·孤独症患儿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 | 第46-48页 |
·孤独症患儿家长的家庭功能水平 | 第48-49页 |
·研究结论 | 第49-50页 |
8 研究五 孤独症患儿家长复原力的相关因素研究 | 第50-54页 |
·研究目的 | 第50页 |
·研究假设 | 第50页 |
·研究对象 | 第50页 |
·研究工具 | 第50页 |
·研究结果 | 第50-53页 |
·患儿家长的复原力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 第50-51页 |
·患儿家长的复原力与家庭功能的相关研究 | 第51页 |
·患儿家长的复原力与人格因素的相关研究 | 第51-52页 |
·复原力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52-53页 |
·研究结论 | 第53-54页 |
9 研究六 复原力高分组患儿家长特征调查 | 第54-57页 |
·研究目的 | 第54页 |
·研究假设 | 第54页 |
·研究对象 | 第54页 |
·研究工具 | 第54页 |
·研究结果 | 第54-56页 |
·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 第54-55页 |
·家庭功能调查 | 第55-56页 |
·人格因素调查 | 第56页 |
·研究结论 | 第56-57页 |
10 讨论 | 第57-69页 |
·复原力量表的文化差异 | 第57页 |
·孤独症患儿家长所受的应激冲击 | 第57-60页 |
·心理健康状况较低,心理症状偏重 | 第57-58页 |
·家庭功能弱化 | 第58-59页 |
·性别因素的影响 | 第59-60页 |
·患儿家长不良心态解析 | 第60页 |
·患儿影响并不总是消极的 | 第60页 |
·孤独症患儿家长的复原力状况 | 第60-61页 |
·患儿父母的复原力整体水平偏低 | 第60页 |
·仍有部分家长具有复原力较高 | 第60-61页 |
·人口学因素作用削弱 | 第61页 |
·孤独症患儿家长复原力的危机因子 | 第61-63页 |
·诊断 | 第61-62页 |
·日常照料 | 第62页 |
·孩子的问题 | 第62-63页 |
·孤独症患儿家长复原力的保护因子 | 第63-64页 |
·人格因素 | 第63页 |
·家庭功能因素 | 第63-64页 |
·孤独症患儿家长复原力的内涵 | 第64-65页 |
·复原力对心理健康的意义 | 第65页 |
·对心理干预的启示 | 第65-66页 |
·孤独症患儿家长的心理干预策略 | 第66-68页 |
·个人层面 | 第66-67页 |
·家庭层面 | 第67页 |
·社会层面 | 第67-68页 |
·本研究的不足及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 | 第72-75页 |
附录1: 孤独症患儿家长基本资料调查表 | 第72-73页 |
附录2: 正常儿童家长基本资料调查表 | 第73-74页 |
附录3: 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修订稿(部分) | 第74-75页 |
后记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