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2页 |
| 1 导论 | 第12-18页 |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 2 农民工继续教育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21页 |
| ·继续教育 | 第18-19页 |
| ·继续教育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 第18-19页 |
| ·继续教育的定义 | 第19页 |
| ·农民工继续教育 | 第19-21页 |
| ·农民工的范筹 | 第19-20页 |
| ·新生代农民工 | 第20页 |
| ·农民工继续教育 | 第20-21页 |
| ·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意义 | 第21页 |
| 3 农民工继续教育的背景分析 | 第21-26页 |
| ·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社会背景 | 第23-24页 |
| ·劳动力过剩 | 第23页 |
| ·就业市场对农民工的素质要求 | 第23-24页 |
| ·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制度背景——城乡二元结构 | 第24页 |
| ·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政策背景 | 第24-25页 |
|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 第24-25页 |
| ·人才强国战略要求 | 第25页 |
| ·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教育背景——教育质量低下 | 第25-26页 |
| 4 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26-41页 |
| ·农民工队伍调查分析 | 第26-35页 |
| ·农民工职业分布调查分析 | 第28-30页 |
| ·农民工求职途径调查分析 | 第30-32页 |
| ·农民工收入及收入分配调查分析 | 第32-35页 |
| ·农民工继续教育需求调查分析 | 第35-38页 |
| ·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调查分析 | 第35-36页 |
| ·农民工技能需求调查分析 | 第36-38页 |
| ·农民工继续教育情况调查分析 | 第38-41页 |
| 5 当前农民工继续教育模式分析及对策 | 第41-51页 |
| ·“三单”模式 | 第42-44页 |
| ·“三单”模式的内涵 | 第42-43页 |
| ·“三单”模式的优劣分析 | 第43页 |
| ·解决“三单”模式劣势的对策 | 第43-44页 |
| ·“公办职业学校”模式 | 第44-47页 |
| ·“公办职业学校”模式的内涵 | 第44-45页 |
| ·“公办职业学校”模式的优劣分析 | 第45-46页 |
| ·解决“公办职业学校”模式劣势的对策 | 第46-47页 |
| ·“MES”模式 | 第47-49页 |
| ·“MES”模式的内涵 | 第47页 |
| ·“MES”模式的优劣分析 | 第47-48页 |
| ·解决“MES”模式劣势的对策 | 第48-49页 |
| ·“富平”模式 | 第49-50页 |
| ·“富平”模式的内涵 | 第49页 |
| ·“富平”模式的优劣分析 | 第49-50页 |
| ·解决“富平”模式的劣势的对策 | 第50页 |
| ·“补偿教育”模式 | 第50-51页 |
| ·“补偿教育”模式的内涵 | 第50-51页 |
| ·“补偿教育”模式的优劣分析 | 第51页 |
| ·解决“补偿教育”模式劣势的对策 | 第51页 |
| 6 农民工继续教育模式的新探索 | 第51-59页 |
| ·转变教育理念,开辟多样化的教育途径 | 第52页 |
| ·创新农民工继续教育教学模式,实现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 第52-53页 |
| ·重视培养创业带头人,建设多样化的教育基地 | 第53页 |
| ·创建适应新生代农民工的远程教育,形成多样化的教育技术 | 第53-54页 |
| ·理清农民工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构建多样化的管理层级 | 第54-56页 |
| ·加大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构建多样化的保障机制 | 第56-59页 |
| 结论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附录 | 第64-6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