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5页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论文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一) 论文框架 | 第1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二章 非政府组织与公共危机治理概述 | 第15-26页 |
一、非政府组织 | 第15-20页 |
(一) 非政府组织的界定及特征 | 第15-16页 |
(二) 非政府组织分类及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角色定位 | 第16-17页 |
(三)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功能 | 第17-18页 |
(四) 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现状 | 第18-20页 |
二、公共危机治理 | 第20-22页 |
(一) 危机与公共危机的内涵、特征及类型 | 第20-21页 |
(二) 公共危机治理概念辨析 | 第21-22页 |
三、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必要性 | 第22-25页 |
(一)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理论依据 | 第22-24页 |
(二)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实现依据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法治困境表现 | 第26-36页 |
一、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立法困境 | 第26-29页 |
(一) 立法位阶低 | 第26页 |
(二) 立法滞后 | 第26-27页 |
(三) 准入门槛高 | 第27-28页 |
(四) 实体权利规定不足 | 第28-29页 |
二、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执法困境 | 第29-32页 |
(一) 重登记轻管理 | 第29页 |
(二) 执法水平有待提高 | 第29-30页 |
(三) 募捐执法机制不健全 | 第30-31页 |
(四) 重管制轻合作 | 第31-32页 |
三、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司法困境 | 第32-34页 |
(一)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狭小 | 第32-33页 |
(二) 行政复议流于形式 | 第33-34页 |
四、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监督困境 | 第34-35页 |
(一) 内部监督困难 | 第34页 |
(二) 外部监督缺位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法治困境原因分析 | 第36-41页 |
一、缺少非政府组织文化环境 | 第36页 |
二、受官位本位思想的束缚 | 第36-37页 |
三、立法指导思想存在局限 | 第37-38页 |
四、非政府组织相关理论研究滞后 | 第38-39页 |
五、非政府组织自身发展的不足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优化非政府组织有效参与公共危机治理法治环境的对策 | 第41-51页 |
一、转变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传统观念 | 第41-42页 |
(一) 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观念转变 | 第41-42页 |
(二) 改变政府对非政府组织偏见认识 | 第42页 |
二、制定和完善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法律制度 | 第42-45页 |
(一) 加快制定和完善非政府组织相关法律 | 第42-43页 |
(二) 修改不合理规定 | 第43-44页 |
(三) 赋予更多实体权利 | 第44-45页 |
三、提高政府执法能力 | 第45-47页 |
(一) 提高执法主体素质 | 第45页 |
(二) 健全募捐执法机制 | 第45-46页 |
(三) 完善合作治理机制 | 第46-47页 |
四、拓宽非政府组织司法救济途径 | 第47-48页 |
(一) 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 第47-48页 |
(二) 强化行政复议制度功能 | 第48页 |
五、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监督 | 第48-50页 |
(一) 强化非政府组织内部监督 | 第48-49页 |
(二) 建立健全非政府组织外部监督机制 | 第49-50页 |
本章小节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