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35页 |
1. 病原学 | 第15-17页 |
·病毒的形态 | 第15-17页 |
·理化特性 | 第17页 |
2. IBDV 基因组的结构及其功能 | 第17-23页 |
3. 流行病学 | 第23-25页 |
·临床表现 | 第23页 |
·病理变化 | 第23-24页 |
·病原学诊断 | 第24-25页 |
4. IBDV 的致病机理 | 第25-27页 |
5. IBDV 抗原变异和毒力变异的分子基础 | 第27-33页 |
·VP2 与毒力的关系 | 第28-30页 |
·非编码区对IBDV 毒力的影响 | 第30-32页 |
·VP3、VP4、VP5 和VP1 与毒力的关系 | 第32-33页 |
6. IBD 的防制 | 第33页 |
7. 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 | 第33-34页 |
结束语 | 第34-35页 |
试验一 IBDV 超强毒 GX8/99 株 VP3 基因与致病性的关系 | 第35-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44页 |
·材料 | 第36-38页 |
·毒株 | 第36页 |
·试验动物 | 第36页 |
·常规试剂 | 第36页 |
·溶液配制 | 第36-38页 |
·方法 | 第38-44页 |
·病毒的鸡胚传代 | 第38页 |
·CEF 适应毒的建立 | 第38页 |
·CEF 适应毒的克隆 | 第38页 |
·克隆病毒的返鸡试验 | 第38页 |
·病毒RNA 的提取 | 第38-39页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39页 |
·VP3 基因的扩增 | 第39-40页 |
·PCR 产物的回收、连接、克隆 | 第40-42页 |
·碱法少量提取重组克隆菌质粒 DNA: | 第42-43页 |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43页 |
·序列测定 | 第43页 |
·序列比较分析 | 第43页 |
·遗传进化分析 | 第43-44页 |
2. 结果 | 第44-47页 |
·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44页 |
·重组质粒的筛选和鉴定 | 第44页 |
·序列同源性分析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44-47页 |
·序列同源性分析 | 第44-47页 |
·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47页 |
3. 讨论 | 第47-49页 |
试验二 IBDV 超强毒 GX8/99 株 A 节段 3’NCR 基因与致病性的关系 | 第49-57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50-53页 |
·材料 | 第50页 |
·毒株 | 第50页 |
·试验动物 | 第50页 |
·常规试剂 | 第50页 |
·溶液配制 | 第50页 |
·方法 | 第50-53页 |
·病毒的鸡胚传代 | 第50-51页 |
·CEF 适应毒的建立 | 第51页 |
·CEF 适应毒的克隆 | 第51页 |
·克隆病毒的返鸡试验 | 第51页 |
·病毒RNA 的提取 | 第51页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51-52页 |
·VP3 基因的扩增 | 第52页 |
·PCR 产物的回收、连接、克隆与质粒提取 | 第52页 |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52-53页 |
·序列测定 | 第53页 |
·序列比较分析 | 第53页 |
·遗传进化分析 | 第53页 |
2. 结果 | 第53-55页 |
·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53-54页 |
·重组质粒的筛选和鉴定 | 第54页 |
·序列分析 | 第54-55页 |
3. 讨论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个人简介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