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叶轮机械数值模拟的发展过程 | 第10-12页 |
| ·统计法 | 第10页 |
| ·级叠加法 | 第10-11页 |
| ·基元叶片法 | 第11页 |
| ·全三维方法 | 第11-12页 |
| ·跨声速压气机复杂的流动特征 | 第12-13页 |
| ·流线曲率法的研究状况 | 第13-17页 |
| ·两类流面理论 | 第13-16页 |
| ·损失和落后角模型的发展 | 第16-17页 |
| ·流线曲率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7-18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控制方程的推导 | 第20-27页 |
| ·基本方程的推导 | 第20-22页 |
| ·连续方程 | 第20页 |
| ·动量方程 | 第20-21页 |
| ·能量方程 | 第21-22页 |
| ·主方程的建立 | 第22-25页 |
| ·数值方法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流线曲率法理论基础 | 第27-37页 |
| ·计算主方程的选择 | 第27-28页 |
| ·设计问题的控制方程 | 第28页 |
| ·气动参数的计算 | 第28-32页 |
| ·转焓的计算 | 第29页 |
| ·绝对总温的计算 | 第29页 |
| ·相对总温的计算 | 第29-30页 |
| ·相对总压的计算 | 第30页 |
| ·切向速度 | 第30-31页 |
| ·叶片流道的阻塞计算 | 第31-32页 |
| ·曲率的计算 | 第32-33页 |
| ·控制方程的求解过程 | 第33-34页 |
| ·程序流程图 | 第34-35页 |
| ·流量调整的流程图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损失和落后角模型分析 | 第37-51页 |
| ·概述 | 第37页 |
| ·参考状态 | 第37-38页 |
| ·参考攻角、失速攻角和堵塞攻角 | 第38-41页 |
| ·参考攻角 | 第38-41页 |
| ·失速攻角和堵塞攻角 | 第41页 |
| ·落后角模型 | 第41-45页 |
| ·参考落后角模型 | 第41-42页 |
| ·非设计状态的落后角模型 | 第42-45页 |
| ·总压损失模型 | 第45-51页 |
| ·最小损失模型 | 第46-49页 |
| ·激波损失模型 | 第49页 |
| ·二次流动损失 | 第49-50页 |
| ·稳定工作范围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新激波损失模型 | 第51-58页 |
| ·正激波模型 | 第51-52页 |
| ·新激波损失模型 | 第52-58页 |
| 第六章 不稳定工作边界的预测 | 第58-63页 |
| ·动态压缩系统模型 | 第58-62页 |
| ·模型方程 | 第58-60页 |
| ·数值解法 | 第60-61页 |
| ·失稳判断准则 | 第61-62页 |
| ·Howell和 Calvert稳定性判别模型 | 第62-63页 |
| 第七章 算例分析 | 第63-94页 |
| ·设计点性能比较 | 第63-71页 |
| ·NASA TP-1493算例计算 | 第63-67页 |
| ·NASA TP-1314算例计算 | 第67-71页 |
| ·非设计性能比较 | 第71-77页 |
| ·70%设计转速的近堵塞点的数值模拟 | 第71-75页 |
| ·60%设计转速的最大效率点 | 第75-77页 |
| ·两种激波损失模型的比较 | 第77-81页 |
| ·新激波损失模型对跨声速压气机总性能的改进 | 第77-79页 |
| ·100%设计转速压气机全工况范围内两种激波损失模型的比较与分析 | 第79-81页 |
| ·总压损失构成及机理分析 | 第81-84页 |
| ·转子叶尖部分的损失机理 | 第82-83页 |
| ·转子叶片不同展向位置处的损失分布 | 第83-84页 |
| ·压气机总性能比较 | 第84-89页 |
| ·NASA TP-1493和 NASA TP-1314双级压气机总性能比较 | 第85-89页 |
| ·压气机不稳定边界预测与比较 | 第89-91页 |
| ·动态压缩系统模型 | 第89-90页 |
| ·Howell和 Calvert模型 | 第90-91页 |
| ·小结 | 第91-94页 |
| 总的结论 | 第94-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103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03-104页 |
| 致谢 | 第104-105页 |
| 附录 | 第105-108页 |
| 符号说明 | 第105-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