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计算机仿真论文

基于HLA的分布式虚拟靶试系统及仿真一致性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分布式虚拟环境的概念第10页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应用现状第10-12页
     ·应用领域第11页
     ·相关系统第11-12页
   ·分布式虚拟环境的一致性问题第12-13页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13-15页
   ·论文的组织与安排第15-16页
第二章 基于HLA的分布式虚拟靶试系统试验平台第16-33页
   ·高层体系结构(HLA)技术分析第16-19页
     ·HLA的组成第16-17页
     ·HLA的基本思想第17-18页
     ·HLA的主要特点第18-19页
   ·系统开发的软硬件环境第19-20页
   ·基于HLA的分布式虚拟靶试系统联邦设计第20-25页
     ·定义联邦目标第20-21页
     ·开发联邦概念模型第21-22页
     ·设计联邦第22-23页
     ·开发联邦第23-25页
   ·基于HLA的分布式虚拟靶试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和功能划分第25-32页
     ·分布式虚拟靶试系统结构总体设计第26-27页
     ·分布式虚拟靶试系统各个联邦成员结构和功能分析第27-32页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基于HLA的分布式虚拟靶试系统中的时间一致性第33-45页
   ·时钟同步技术概述第33-34页
   ·时钟同步技术常用方法分析及比较第34-39页
     ·硬件时钟同步技术第34-35页
     ·软件时钟同步技术第35-37页
     ·分层式混合同步技术第37-38页
     ·常用时钟同步方法的比较第38-39页
   ·分布式虚拟靶试系统中的时钟同步技术第39-40页
     ·分布式虚拟靶试系统中时钟同步问题的特点第39页
     ·基于兴趣域的自发式同步技术基本思想第39-40页
   ·基于兴趣域的自发式同步技术的实现第40-42页
     ·主节点的选择第40-41页
     ·请求同步操作第41页
     ·同步定时在分布式虚拟靶试系统中的实现第41-42页
   ·基于兴趣域的自发式同步技术的验证分析第42-44页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基于HLA的分布式虚拟靶试系统中的空间一致性第45-55页
   ·坐标转换的基本问题分析第45-48页
     ·坐标转换的必要性第45-46页
     ·坐标转换的方式第46-47页
     ·坐标转换的模式第47-48页
   ·分布式虚拟靶试系统中的坐标系统第48-50页
     ·地心坐标系(Geocentric Coordinate)第48-49页
     ·测地坐标系(Geodetic Coordinate)第49页
     ·拓扑坐标系(Topographic Coordinate)第49-50页
     ·实体坐标系(Entity Coordinate System)第50页
   ·分布式虚拟靶试系统中的坐标转换第50-53页
     ·测地坐标系与地心坐标系的转换第50-52页
     ·NED拓扑坐标系与地心坐标系的转换第52页
     ·实体坐标系与地心坐标系的转换第52-53页
   ·坐标转换在分布式虚拟靶试系统中的实现第53页
   ·坐标转换算法验证第53-54页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基于HLA的分布式虚拟靶试系统中的数据分发控制第55-71页
   ·概述第55-56页
   ·数据的分发控制分析第56-59页
     ·DDM概念及过滤原理第56-57页
     ·实现DDM的几种方法分析第57-58页
     ·DDM算法的选取第58-59页
   ·数据的传输控制研究第59-64页
     ·分布式虚拟环境的网络传输要求第59-60页
     ·传输信息类型和分级数据包格式第60-62页
     ·数据分级过滤第62-64页
       ·本地仿真实体数据信息发送队列第63-64页
       ·数据分级过滤在分布式虚拟靶试系统中的实现第64页
   ·数据的一致性控制分析第64-68页
     ·DR算法的基本原理第65页
     ·DR模型及算法第65-67页
     ·DR算法在分布式虚拟靶试系统中的实现第67-68页
   ·数据分发控制的效能评估第68-70页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六章 基于HLA的分布式虚拟靶试系统的实现结果第71-80页
   ·系统运行结果第71-77页
   ·系统一致性评价第77-78页
   ·系统特点分析第78-79页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第80-83页
   ·论文工作总结第80-81页
   ·进一步的研究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87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第87-88页
致谢第88-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预告登记制度的债权保全效力研究
下一篇:超临界CO2萃取石榴籽油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