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32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2-24页 |
| ·工业的发展历程 | 第12-16页 |
| ·工业遗产的提出 | 第16-21页 |
| ·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 第21-2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4-30页 |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30-32页 |
| 第2章 维护与再利用的方法 | 第32-65页 |
| ·什么样的工业遗产是应该被维护的?——维护对象的选择与确定 | 第32-38页 |
| ·从工业遗产本身看 | 第32-35页 |
| ·从市场机遇的角度看 | 第35页 |
| ·从实现可持续发展看 | 第35-38页 |
| ·工业遗产建筑的空间分析 | 第38-49页 |
| ·工业建筑随工业生产内容的不同而不同,有强烈的标志性 | 第38-40页 |
| ·工业建筑的演变过程及其风格的形成 | 第40-46页 |
| ·工业遗产内部的“村落”性分析 | 第46-48页 |
| ·发达的交通网络 | 第48页 |
| ·工业文化氛围 | 第48-49页 |
| ·再利用的可行方向及应该注意的 | 第49-61页 |
| ·以展示人类科学技术发展为主题——工业博物馆 | 第49-51页 |
| ·公共建筑 | 第51-57页 |
| ·工业与大自然的结合——景观公园 | 第57-61页 |
| ·政府在工业遗产的改造中所扮演的角色 | 第61-62页 |
| ·企业在工业遗产的改造中所扮演的角色 | 第62页 |
| ·改造前提 | 第62-63页 |
| ·应该保持工业遗产的完整 | 第62页 |
| ·了解一切工业活动 | 第62-63页 |
| ·尊重现场 | 第63页 |
| ·改造应做到“前”“后”呼应 | 第63页 |
| ·改造应该被详细记载 | 第63页 |
| ·“恢复”改造形式不被提倡 | 第63页 |
| ·非物质工业文化的保护 | 第63页 |
| ·改造后的维持与经营 | 第63-64页 |
| ·宣传与教育 | 第63页 |
| ·建立工业博物馆 | 第63页 |
| ·保留原工厂职工 | 第63-64页 |
| ·技术路线图 | 第64-65页 |
| 第3章 模拟改造原成都铁路局木材加工厂和造船厂 | 第65-90页 |
| ·背景 | 第65-71页 |
| ·成都的城市背景 | 第65页 |
| ·成都东郊工业区的形成与衰落 | 第65-66页 |
| ·成都市政府对东郊工业区企业调整的模式 | 第66-67页 |
| ·改造对成都的适合性分析 | 第67页 |
| ·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的初步成果 | 第67-69页 |
| ·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的不足 | 第69-71页 |
| ·追溯和记录工业遗产 | 第71-73页 |
| ·挖掘工业遗产在城市中的位置和大环境 | 第73-74页 |
| ·工业建筑的年代及其演变 | 第74-75页 |
| ·调查工业遗产厂区内的环境情况 | 第75-76页 |
| ·土壤 | 第75-76页 |
| ·河水 | 第76页 |
| ·植被 | 第76页 |
| ·废弃材料的再利用 | 第76-77页 |
| ·工业遗产所在地的现聚居人口及产业结构 | 第77-78页 |
| ·现居住人口结构及其主要活动 | 第77-78页 |
| ·基础设施情况 | 第78页 |
| ·主要产业结构 | 第78页 |
| ·总结问题,提出改造对策 | 第78-82页 |
| ·具体方案 | 第82-90页 |
| ·入口的设置 | 第83页 |
| ·内部交通的组织和工具 | 第83页 |
| ·职工的安置和新兴产业的设想 | 第83页 |
| ·环境和“静”“动”安排 | 第83页 |
| ·单体改造示例 | 第83-90页 |
| 第4章 工业遗产在中国 | 第90-108页 |
| ·中国工业遗产的自身特性 | 第90-100页 |
| ·1840-1894,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阶段以及洋务运动 | 第90-92页 |
| ·1895-1911(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工业初步发展阶段 | 第92-94页 |
| ·1912-1936,私营工业资本迅速发展阶段 | 第94-96页 |
| ·1937(抗日战争)-1948,抗战时期 | 第96-97页 |
| ·近代工业:近代工业也可分为三个阶段: | 第97-100页 |
| ·中国对工业遗产改造的现状 | 第100-106页 |
| ·在上海 | 第100-102页 |
| ·在北京 | 第102-103页 |
| ·在广东 | 第103页 |
| ·无锡建议 | 第103-106页 |
| ·现状归纳 | 第106-108页 |
| ·缺少统计 | 第106页 |
| ·缺少评价标准 | 第106页 |
| ·土地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混乱 | 第106页 |
| ·企业旧体制带来的局限 | 第106页 |
| ·缺少有关工业遗产的法律条例 | 第106页 |
| ·社会观念滞后 | 第106页 |
| ·政府的宏观监控过弱 | 第106-107页 |
| ·盲目追风 | 第107-108页 |
| 结论 | 第108-111页 |
| 致谢 | 第111-11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2-11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