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概述 | 第11-23页 |
·问题的提出和课题的目的意义 | 第11页 |
·关于温室温度环境控制技术现状 | 第11-17页 |
·自然通风 | 第11-13页 |
·遮阳(遮光) | 第13页 |
·湿帘-风机 | 第13-14页 |
·水膜降温系统 | 第14-15页 |
·喷雾降温 | 第15-16页 |
·集中雾化蒸发降温系统 | 第16页 |
·温室地道风降温系统 | 第16页 |
·太阳能降温技术 | 第16-17页 |
·植物蒸腾对作物冠层的冷却作用 | 第17页 |
·关于温室湿度环境控制技术现状 | 第17-19页 |
·相对湿度对植物的影响 | 第17页 |
·湿度调控方法 | 第17-19页 |
·关于控制系统的研究 | 第19-21页 |
·系统的硬件构成 | 第19-20页 |
·系统的软件构成及控制参数 | 第20-21页 |
·温室环境调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21-23页 |
·温室温湿光及二氧化碳浓度调控与其它环境因子调控有机结合 | 第21页 |
·智能控制得到进一步应用和发展 | 第21页 |
·因地制宜,低能耗、低成本 | 第21-23页 |
2 温室桉树苗生长与气候环境参数关系的研究 | 第23-41页 |
·概述 | 第23页 |
·环境因子对苗木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23-28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23-25页 |
·湿度的影响 | 第25-26页 |
·二氧化碳的影响 | 第26页 |
·光照的影响 | 第26-27页 |
·温室综合气候环境系统分析 | 第27-28页 |
·温室桉树苗光合作用与气候环境因子之间的变化规律研究 | 第28-35页 |
·试验研究的目的 | 第28页 |
·试验方案 | 第28页 |
·试验设计 | 第28-35页 |
·试验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第35-38页 |
·编码表 | 第35页 |
·计算程序 | 第35-36页 |
·程序运算结果 | 第36-37页 |
·程序运算结果分析 | 第37页 |
·因素主次及其对试验指标影响分析 | 第37-38页 |
·模型验证 | 第38-39页 |
·夏季净光合速率模拟值与实测值对比 | 第38页 |
·冬季净光合速率模拟值与实测值对比 | 第38-39页 |
·春季净光合速率模拟值与实测值对比 | 第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3 桂南地区温室气候环境调控水平研究 | 第41-70页 |
·概述 | 第41-42页 |
·桂南地区的气候特征 | 第42-46页 |
·整体特征 | 第42-44页 |
·春季特征 | 第44页 |
·夏季特征 | 第44页 |
·秋季特征 | 第44页 |
·冬季特征 | 第44-46页 |
·桂南地区几种典型温室的气候环境调控情况监测 | 第46-67页 |
·测试仪器和方法 | 第46页 |
·测试温室及结果 | 第46-67页 |
·监测结论与分析 | 第67-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4 温室桉树苗生产环境控制参数优化 | 第70-81页 |
·概述 | 第70-71页 |
·基于苗木生长最佳的理论最优解 | 第71-72页 |
·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 第71页 |
·计算程序 | 第71-72页 |
·程序运算结果 | 第72页 |
·基于不同气候环境参数的次优解 | 第72-80页 |
·主效应分析 | 第72-74页 |
·冬季温室环境参数调控 | 第74-78页 |
·夏季温室环境参数调控 | 第78-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5 基于最大单位成本光合速率的温室设备组合决策 | 第81-100页 |
·概述 | 第81-82页 |
·生产性温室的主要结构形式 | 第81页 |
·现代温室的评价与选择综述 | 第81-82页 |
·温室设备建造成本分析 | 第82-94页 |
·VENLO 型玻璃温室 | 第85-88页 |
·屋顶为波浪板温室 | 第88-89页 |
·塑料薄膜连栋温室 | 第89-94页 |
·不同类型温室使用成本分析 | 第94-99页 |
·各设备组合改变环境参数的成本 | 第94-95页 |
·各季节不同温室组合的环境调控性价比 | 第95-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6 外遮阳网遮阳率参数优化 | 第100-106页 |
·概述 | 第100页 |
·玻璃温室(透光率80%) | 第100-102页 |
·采用遮阳率为75%的外遮阳网情况 | 第100-101页 |
·采用遮阳率为70%的外遮阳网情况 | 第101页 |
·采用遮阳率为65%的外遮阳网情况 | 第101页 |
·采用遮阳率为60%的外遮阳网情况 | 第101-102页 |
·波浪板温室(透光率70%) | 第102-103页 |
·采用遮阳率为75%的外遮阳网情况 | 第102页 |
·采用遮阳率为70%的外遮阳网情况 | 第102页 |
·采用遮阳率为65%的外遮阳网情况 | 第102页 |
·采用遮阳率为60%的外遮阳网情况 | 第102-103页 |
·采用遮阳率为50%的外遮阳网情况 | 第103页 |
·塑料薄膜温室(透光率60%) | 第103-105页 |
·采用遮阳率为75%的外遮阳网情况 | 第103-104页 |
·采用遮阳率为70%的外遮阳网情况 | 第104页 |
·采用遮阳率为65%的外遮阳网情况 | 第104页 |
·采用遮阳率为60%的外遮阳网情况 | 第104页 |
·采用遮阳率为50%的外遮阳网情况 | 第104-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7 冬季和早春季节温室育苗的补光 | 第106-112页 |
·概述 | 第106页 |
·桉树苗补光的实验研究 | 第106-108页 |
·目的 | 第106页 |
·试验方案 | 第106页 |
·实验结果 | 第106-108页 |
·温室育苗补光的分析与试验研究 | 第108-111页 |
·人工光源选择 | 第108-110页 |
·补光的时机选择 | 第110页 |
·补光强度 | 第110页 |
·温室育苗补光的试验结果 | 第110-111页 |
·成本分析 | 第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8 基于PLC 的模糊遗传算法的温室环境监控系统 | 第112-121页 |
·概述 | 第112页 |
·温室系统硬件设计 | 第112-116页 |
·PLC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在温室控制中的模拟输入口共享技术 | 第112-113页 |
·温室控制中监测参数采集特点 | 第113页 |
·温室系统的数据采集特点可使 PLC 模拟输入口共享 | 第113-115页 |
·实施方案 | 第115-116页 |
·数据采集 | 第116-117页 |
·温度测量 | 第116页 |
·湿度测量 | 第116页 |
·二氧化碳测量 | 第116-117页 |
·光照测量 | 第117页 |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 第117-118页 |
·遗传算法优化隶属函数 | 第118-119页 |
·控制算法程序流程 | 第119-120页 |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9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21-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0页 |
本人简介 | 第130-131页 |
导师简介 | 第131-132页 |
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主要科研工作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