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乳糖酶高产菌株的培育及其产酶研究
1 引言 | 第1-19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国内外现状与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乳糖酶的微生物来源 | 第12页 |
·关于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的研究 | 第12-14页 |
·高温乳糖酶的研究 | 第14-16页 |
·乳糖酶生产菌株的育种技术 | 第16-17页 |
·乳糖酶生产菌株发酵工艺优化的研究 | 第17页 |
·主要内容和总体目标 | 第17-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5页 |
·试验材料 | 第19-20页 |
·试验菌株 | 第19页 |
·主要培养基 | 第19页 |
·主要试剂 | 第19页 |
·主要诱变剂 | 第19-2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0页 |
·主要试验方法 | 第20-25页 |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20页 |
·原生质体再生率的测定 | 第20页 |
·单因素对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影响 | 第20-21页 |
·原生质体制备的正交试验 | 第21页 |
·原生质体的诱变处理 | 第21-22页 |
·高产突变株的筛选方法 | 第22页 |
·乳糖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 第22-23页 |
·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 | 第23页 |
·突变株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23页 |
·突变株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23-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47页 |
·影响原生质体形成再生的因素 | 第25-30页 |
·菌龄对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的影响 | 第25页 |
·酶系统对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的影响 | 第25-26页 |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的影响 | 第26-27页 |
·酶解温度对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的影响 | 第27-28页 |
·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最佳条件的正交试验结果 | 第28-30页 |
·乳糖酶高产菌株的诱变 | 第30-33页 |
·紫外线诱变剂量的确定 | 第30-31页 |
·γ射线诱变剂量的确定 | 第31页 |
·诱变谱系及所得菌株产酶 | 第31页 |
·各轮诱变所得菌株产酶水平比较 | 第31-32页 |
·突变菌株的分离筛选 | 第32页 |
·突变株DL116的遗传稳定性 | 第32-33页 |
·出发菌株UCo-3和突变株DL116的产酶比较 | 第33页 |
·乳糖酶高产突变株与其出发菌株的形态学比较研究 | 第33-34页 |
·黑曲霉突变株DL116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34-42页 |
·不同碳源对产酶的影响 | 第34-35页 |
·不同浓度的果胶对突变株DL116产酶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不同氮源对产酶的影响 | 第36-39页 |
·不同表面活性剂对产酶的影响 | 第39-40页 |
·不同无机盐对产酶的影响 | 第40页 |
·培养基成分的正交试验 | 第40-42页 |
·黑曲霉突变株DL116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42-46页 |
·培养温度对产酶的影响 | 第42-43页 |
·培养基起始pH对产酶的影响 | 第43-44页 |
·接种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44页 |
·溶氧对产酶的影响 | 第44-46页 |
·黑曲霉突变菌株DL116发酵过程曲线 | 第46-47页 |
4 讨论 | 第47-50页 |
·黑曲霉的原生质体诱变 | 第47页 |
·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的选择 | 第47-48页 |
·原生质体诱变剂量的确定 | 第48页 |
·碳源对黑曲霉突变株DL116产酶的影响 | 第48-50页 |
5 结论 | 第50-51页 |
6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7 附录 | 第58-59页 |
8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1页 |
9 作者简历 | 第61-62页 |
10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