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背景与主题 | 第9-1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线路 | 第17-18页 |
2 企业融资的基本理论 | 第18-33页 |
·企业融资过程 | 第18-20页 |
·融资的涵义 | 第18页 |
·企业金融 | 第18-19页 |
·企业的融资过程 | 第19-20页 |
·企业融资方式的分类与特点 | 第20-24页 |
·从融资主体和融资中介角度的分类 | 第20-24页 |
·企业融资方式的其他分类方法 | 第24页 |
·本文对融资方式分类方法的选择 | 第24页 |
·西方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 | 第24-30页 |
·MM定理及其扩展 | 第24-26页 |
·企业融资的不对称信息和代理理论 | 第26-29页 |
·企业融资的控制权理论 | 第29-30页 |
·资本结构理论对我国乡镇企业融资的启示 | 第30-33页 |
3 我国乡镇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 第33-49页 |
·乡镇企业融资的实证分析 | 第33-42页 |
·福建省乡镇企业融资实证分析 | 第33-39页 |
·天津乡镇企业融资实证分析 | 第39-42页 |
·我国乡镇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 第42-49页 |
·内源融资现状 | 第42-43页 |
·外源融资现状 | 第43-49页 |
4 我国乡镇企业融资困难原因探析 | 第49-59页 |
·乡镇企业自身的原因 | 第49-50页 |
·乡镇企业抗风险能力差 | 第49页 |
·乡镇企业产品缺乏竞争力 | 第49页 |
·管理水平低 | 第49-50页 |
·乡镇企业信用观念不强 | 第50页 |
·银行的原因 | 第50-54页 |
·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 | 第50-51页 |
·乡镇企业贷款缺乏规模经济性,贷款管理成本高,综合收益少 | 第51-52页 |
·乡镇企业信用水平低、贷款风险太大 | 第52页 |
·“惟成分论”和所有制限制 | 第52-53页 |
·缺乏专门为乡镇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 | 第53页 |
·商业银行自身不良资产比例高 | 第53-54页 |
·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关闭 | 第54页 |
·国家政策法律的原因 | 第54-55页 |
·缺乏对乡镇企业的政策支持 | 第54-55页 |
·法律的不完善 | 第55页 |
·信用体系的原因 | 第55-56页 |
·融资渠道体系的原因 | 第56-59页 |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缓慢 | 第56-57页 |
·股票市场体制的缺陷 | 第57-58页 |
·我国风险投资体制的不完善 | 第58-59页 |
5 改善我国乡镇企业融资的思路与建议 | 第59-82页 |
·建立完善有效的乡镇企业融资体系 | 第59-60页 |
·构建乡镇企业融资体系的总思路 | 第59-60页 |
·构建各个子体系的设想 | 第60页 |
·促进乡镇企业融资体系形成的具体建议 | 第60-82页 |
·构建多层次多侧面的乡镇企业融资渠道体系 | 第60-70页 |
·构建有利于乡镇企业融资渠道畅通的政策与法律支持体系 | 第70-74页 |
·构建有利于乡镇企业融资渠道畅通的信用和社会辅助体系 | 第74-82页 |
结束语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附录A | 第89-93页 |
附录B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