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

中国西北地区再造山川秀美综合区划研究

第1章 综述第1-28页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12-15页
     ·问题的提出第12-13页
     ·山川秀美综合区划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3-15页
   ·有关区划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5-24页
     ·相关学科的国内研究进展第15-19页
     ·有关区划的国外研究进展第19-23页
     ·相关区划应用的一般方法第23页
     ·目前区划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第23-24页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4-26页
     ·西北地区山川秀美综合区划理论研究第25页
     ·西北地区山川秀美综合区划方法研究第25页
     ·西北地区山川秀美综合区划因子体系的建立第25-26页
     ·山川秀美综合区划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第26页
     ·山川秀美综合区划图的编制第26页
     ·应用实例研究第26页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6-28页
     ·研究方法第26-27页
     ·技术路线第27-28页
第2章 西北地区的生态、经济与社会特征第28-41页
   ·自然特征第28-33页
     ·地貌特征第28-29页
     ·气候特征第29-30页
     ·水资源特征第30-32页
     ·土壤特征第32页
     ·生物特征第32-33页
   ·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第33-35页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5-41页
     ·气候干旱,生态十分脆弱第35-36页
     ·水资源短缺第36-37页
     ·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第37-38页
     ·动植物物种不断减少第38页
     ·水土流失严重第38-39页
     ·土地沙化和土壤盐碱化严重第39-41页
第3章 西北地区再造山川秀美综合区划理论、原则与方法第41-50页
   ·建立再造山川秀美综合区划理论的基础第41-44页
     ·再造山川秀美理论第41-42页
     ·系统论第42-43页
     ·生态经济学理论第43页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43-44页
   ·再造山川秀美综合区划理论的提出第44-45页
   ·再造山川秀美综合区划原则第45-46页
   ·再造山川秀美综合区划方法第46-50页
     ·因子数据的标准化第46-47页
     ·各层次的定量计算模型第47页
     ·模糊聚类分析第47-49页
     ·GIS多因素叠加空间分析第49-50页
第4章 再造山川秀美综合区划因子体系的建立第50-71页
   ·建立再造山川秀美综合区划因子体系的意义第50页
   ·因子体系设计原则第50-51页
   ·因子体系的设计第51-55页
     ·因子体系的结构第51-52页
     ·因子体系的建立第52-55页
   ·区划因子分析及量化研究第55-63页
   ·再造山川秀美综合区划因子权重的确定第63-71页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AHP)第64页
     ·层次结构模型第64页
     ·标度第64-65页
     ·权重确定第65-71页
第5章 再造山川秀美综合区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第71-83页
   ·建立再造山川秀美综合区划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第71页
   ·再造山川秀美综合区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第71-73页
     ·再造山川秀美综合区划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第71-72页
     ·再造山川秀美综合区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第72页
     ·GIS技术对二次开发的支持第72-73页
   ·再造山川秀美综合区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第73-83页
     ·再造山川秀美综合区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第73-74页
     ·再造山川秀美综合区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第74-83页
第6章 再造山川秀美综合区划应用实例—陕西省再造山川秀美综合区划第83-101页
   ·陕西省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第83-88页
     ·自然环境第83-87页
     ·社会经济状况第87-88页
   ·陕西省再造山川秀美综合区划单元的确定第88-89页
     ·区划单元的确定第88页
     ·数据来源第88页
     ·单因子数据的标准化第88-89页
   ·再造山川秀美综合区划计算及结果第89-101页
     ·综合区划计算第89-93页
     ·综合区划结果分析第93-96页
     ·各综合区概述及对策第96-101页
第7章 结论与建议第101-104页
   ·结论第101-102页
   ·建议第102-103页
   ·本论文创新点第103-104页
致谢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3页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情况第113-114页
附录2: 信息管理系统开发部分原程序第114-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虚拟战场环境仿真
下一篇:偶氮染料与环糊精、DNA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及其分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