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偶氮染料与环糊精、DNA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及其分析应用

目录第1-15页
摘要第15-17页
Abstract第17-20页
第一章 绪论第20-55页
 1.1 染料化学简介第20-21页
  1.1.1 染料简介第20页
  1.1.2 偶氮染料简介第20-21页
 1.2 环糊精化学概述第21-23页
  1.2.1 环糊精的物理性质第21页
  1.2.2 环糊精包结物制备与表征第21-22页
  1.2.3 环糊精衍生物第22-23页
  1.2.4 环糊精的应用第23页
 1.3 超分子化学概述第23-24页
  1.3.1 超分子化学的概念第23页
  1.3.2 超分子作用的概念第23-24页
  1.3.3 超分子化学研究中的物理化学方法第24页
 1.4 小分子与DNA相互作用及其分析应用第24-28页
  1.4.1 DNA简介第24页
  1.4.2 小分子与DNA相互作用的方式第24-26页
  1.4.3 小分子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第26-27页
  1.4.4 DNA的定量及结构分析第27页
  1.4.5 DNA小分子探针的研究第27-28页
 1.5 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及其分析应用第28-29页
  1.5.1 蛋白质简介第28页
  1.5.2 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机理第28-29页
  1.5.3 蛋白质定量分析方法第29页
 1.6 染料与环糊精、DNA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第29-36页
  1.6.1 染料与环糊精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第29-30页
  1.6.2 小分子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第30-36页
  1.6.3 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第36页
 1.7 本论文立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第36-38页
  1.7.1 本论文立题背景意义第36-38页
  1.7.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8页
 1.8 本论文的研究的创新点第38页
 1.9 本论文应继续研究的内容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55页
第二章 活性艳红K-2G的电化学行为及分析应用第55-62页
 2.1 引言第55页
 2.2 实验部分第55-56页
  2.2.1 仪器与试剂第55页
  2.2.2 实验方法第55-5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6-60页
  2.3.1 活性艳红K-2G的电化学行为研究第56-57页
   2.3.1.1 底液的选择第56页
   2.3.1.2 峰电流的性质第56-57页
  2.3.2 分析应用第57-59页
   2.3.2.1 线性范围及检出限的测定第57-58页
   2.3.2.2 精密度测定第58页
   2.3.2.3 准确度测定第58-59页
   2.3.2.4 干扰物质的影响第59页
   2.3.2.5 样品分析第59页
  2.3.3 电极反应机理探讨第59-60页
   2.3.3.1 电极反应的电子转移数第59页
   2.3.3.2 电极反应的质子数第59-60页
   2.3.3.3 电极反应机理推测第60页
 2.4 结论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2页
第三章 活性艳红K-2G与环糊精超分子体系的研究第62-69页
 3.1 引言第62页
 3.2 实验部分第62-63页
  3.2.1 仪器与试剂第62-63页
  3.2.2 实验方法第6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3-67页
  3.3.1 底液的选择第63页
  3.3.2 极谱峰电流的性质第63-64页
  3.3.3 包结物的形成及包结物的极谱峰电流性质第64-65页
  3.3.4 电流法测定包结物的包结常数第65-66页
  3.3.5 包结能力的比较第66页
  3.3.6 包结点的探讨第66-67页
 3.4 结论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69页
第四章 活性艳红K-2BP与环糊精超分子体系的研究第69-75页
 4.1 引言第69页
 4.2 实验部分第69-70页
  4.2.1 仪器与试剂第69-70页
  4.2.2 实验方法第7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0-73页
  4.3.1 超分子体系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第70页
  4.3.2 底液的选择第70-71页
  4.3.3 极谱波的变化第71页
  4.3.4 包结比和包结常数的测定第71-72页
  4.3.5 包结能力的比较第72页
  4.3.6 包结点的探讨第72-73页
 4.4 结论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5页
第五章 碱性棕-G的极谱分析法第75-83页
 5.1 引言第75页
 5.2 实验部分第75-76页
  5.2.1 仪器与试剂第75-76页
  5.2.2 实验方法第7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6-82页
  5.3.1 碱性棕-G的极谱、伏安行为研究第76-79页
   5.3.1.1 底液及其pH的选择第76页
   5.3.1.2 极谱峰电流性质的研究第76-79页
  5.3.2 碱性棕-G电分析方法的建立第79-81页
   5.3.2.1 线性范围及检出限的测定第79页
   5.3.2.2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79-80页
   5.3.2.3 精密度的测定第80页
   5.3.2.4 回收率的测定第80页
   5.3.2.5 干扰测定第80页
   5.3.2.6 样品分析第80-81页
  5.3.3 电极反应机理的探讨第81-82页
   5.3.3.1 电极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第81页
   5.3.3.2 电极反应转移的质子数第81页
   5.3.3.3 电极反应机理的推测第81-82页
 5.4 结论第82页
 参考文献第82-83页
第六章 碱性棕-G与环糊精超分子体系的研究第83-92页
 6.1 引言第83页
 6.2 实验部分第83-85页
  6.2.1 仪器与试剂第83-84页
  6.2.2 实验方法第84页
  6.2.3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84-85页
   6.2.3.1 底液和pH值及其用量的选择第84页
   6.2.3.2 碱性棕-G浓度的选择第84页
   6.2.3.3 反应时间的选择第84-85页
   6.2.3.4 仪器条件的选择第85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85-91页
  6.3.1 碱性棕-G与环糊精超分子体系的紫外可见光谱图第85-86页
  6.3.2 碱性棕-G线性扫描二阶导数伏安曲线第86页
  6.3.3 碱性棕-G与环糊精超分子体系的线性扫描伏安图第86-87页
  6.3.4 碱性棕-G与环糊精超分子体系的电流性质的研究第87-89页
  6.3.5 包结比和包结常数的测定第89-90页
  6.3.6 包结点的探讨第90-91页
 6.4 结论第91页
 参考文献第91-92页
第七章 碱性棕G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及分析应用第92-104页
 7.1 引言第92-93页
 7.2 实验部分第93页
  7.2.1 仪器与试剂第93页
  7.2.2 实验方法第93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93-100页
  7.3.1 超分子复合物形成的证明第93-98页
   7.3.1.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第93页
   7.3.1.2 线性扫描二阶导数伏安图第93-95页
   7.3.1.3 电流性质的研究第95-97页
   7.3.1.4 电化学法测定结合比和结合常数第97-98页
   7.3.1.5 相互作用方式的初步探讨第98页
  7.3.2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98-99页
   7.3.2.1 pH值及其底液用量的选择第98页
   7.3.2.2 碱性棕G浓度的选择第98页
   7.3.2.3 反应时间对体系的影响第98页
   7.3.3.4 仪器条件的选择第98-99页
  7.3.3 DNA分析方法的建立第99-100页
   7.3.3.1 DNA浓度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第99页
   7.3.3.2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99页
   7.3.3.3 精密度测定第99页
   7.3.3.4 回收率测定第99-100页
   7.3.3.5 干扰物质的影响第100页
   7.3.3.6 样品分析第100页
 7.4 结论第100-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4页
第八章 酸性橙Ⅱ电化学探针法测定牛血清白蛋白的研究第104-112页
 8.1 引言第104页
 8.2 实验部分第104-105页
  8.2.1 仪器与试剂第104-105页
  8.2.2 实验方法第105页
 8.3 结果与讨论第105-110页
  8.3.1 超分子复合物形成的证明第105-106页
   8.3.1.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第105-106页
   8.3.1.2 线性扫描伏安图第106页
  8.3.2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106-108页
   8.3.2.1 酸度对反应体系的影响第106-107页
   8.3.2.2 酸性橙Ⅱ用量对测定的影响第107页
   8.3.2.3 试剂加入顺序对体系的影响第107页
   8.3.2.4 反应时间对体系的影响第107页
   8.3.2.5 离子强度对测定的影响第107页
   8.3.2.6 表面活性剂对测定的影响第107页
   8.3.2.7 仪器测定条件的选择第107-108页
  8.3.3 牛血清白蛋白电分析方法的建立第108-109页
  8.3.4 结合比和结合常数的测定第109页
  8.3.5 结合反应机理的初步探讨第109-110页
 8.4 结论第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2页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和已被接受的论文题录第112-113页
致谢第113-114页
发表论文第114-116页
承诺书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西北地区再造山川秀美综合区划研究
下一篇:三苯甲烷酸性染料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