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LUCC时空特征分析及其模拟研究--以新疆于田绿洲为例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LUCC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国内LUCC研究 | 第11-12页 |
·国际LUCC研究 | 第12页 |
·LUCC研究面临的挑战 | 第12-13页 |
·本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6页 |
第二章 LUCC研究的主要模型方法讨论 | 第16-27页 |
·引言 | 第16-17页 |
·LUCC模型的构成及分类 | 第17-19页 |
·模型的基本构成 | 第17-18页 |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类型 | 第17页 |
·LUCC动因 | 第17页 |
·LUCC过程 | 第17-18页 |
·LUCC的结果及其影响 | 第18页 |
·LUCC模型的分类 | 第18-19页 |
·物理模型 | 第18页 |
·数学模型 | 第18页 |
·空间展布模型 | 第18-19页 |
·土地利用评价模型 | 第19页 |
·几种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模型 | 第19-24页 |
·指数模型 | 第19-20页 |
·实际应用及特点分析 | 第20页 |
·马尔柯夫链模型(Markov) | 第20页 |
·实际应用及特点分析 | 第20页 |
·多元统计模型 | 第20-21页 |
·实际应用及特点分析 | 第20-21页 |
·类似杜能模型 | 第21-22页 |
·实际应用及特点分析 | 第21-22页 |
·系统动力学模型(SD) | 第22页 |
·实际应用及特点分析 | 第22页 |
·CLUE模型/CA模型 | 第22-23页 |
·实际应用及特点分析 | 第23页 |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71,72] | 第23-24页 |
·实际应用及特点分析 | 第23-24页 |
·灰色预测模型(GM) | 第24页 |
·实际应用及特点分析 | 第24页 |
·小结 | 第24-27页 |
·存在问题 | 第24-25页 |
·发展趋势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准备 | 第27-31页 |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27-30页 |
·地理位置 | 第27-28页 |
·区划与地形地貌 | 第28页 |
·气候特征 | 第28页 |
·植被概况 | 第28-29页 |
·人口民族 | 第29页 |
·自然资源概况 | 第29-30页 |
·数据资料 | 第30页 |
·数据处理 | 第30-31页 |
第四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1-37页 |
·引言 | 第31页 |
·主要研究手段概述 | 第31-33页 |
·遥感技术(RS) | 第31-32页 |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 | 第32页 |
·全球定位系统(GPS) | 第32页 |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ANN) | 第32-33页 |
·研究条件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研究条件 | 第33-3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页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4-37页 |
第五章 遥感数据处理 | 第37-47页 |
·引言 | 第37页 |
·波段选择与分析 | 第37-39页 |
·遥感影像校正 | 第39-42页 |
·辐射校正 | 第39-40页 |
·几何校正 | 第40-42页 |
·遥感影像季相模拟 | 第42页 |
·遥感影像分类 | 第42-47页 |
·分类系统的确定 | 第42-43页 |
·训练区的选取 | 第43页 |
·监督分类 | 第43页 |
·分类结果评价 | 第43-47页 |
第六章 干旱区绿洲土地覆盖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 第47-62页 |
·引言 | 第47页 |
·土地覆盖变化检测方法 | 第47-48页 |
·常用方法分析 | 第47页 |
·光谱直接比较法 | 第47页 |
·分类后比较法 | 第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地类转移的空间特征 | 第48-51页 |
·变化区域提取 | 第48-50页 |
·波段运算 | 第48-49页 |
·差值图的二值化处理 | 第49-50页 |
·转移的空间特征提取 | 第50-51页 |
·转移矩阵的计算 | 第51-57页 |
·数量变化特征 | 第56-57页 |
·交错带空间变化特征 | 第57-61页 |
·过度带概念 | 第57-58页 |
·过度带特征 | 第58页 |
·界面性脆弱 | 第58页 |
·波动性脆弱 | 第58页 |
·绿洲-荒漠交错带变化 | 第58-61页 |
·交错带边界提取 | 第59页 |
·进退关系分析 | 第59-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第七章 于田绿洲 LUCC马尔柯夫过程分析 | 第62-85页 |
·引言 | 第62-63页 |
·马氏过程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 第63-66页 |
·随机过程与链 | 第63页 |
·马尔柯夫过程 | 第63页 |
·马尔柯夫链 | 第63-64页 |
·转移概率矩阵 | 第64-66页 |
·极限概率与遍历性 | 第66页 |
·初始状态和转移概率矩阵的获取 | 第66-71页 |
·初始状态 | 第66-67页 |
·转移概率矩阵 | 第67-71页 |
·马尔柯夫的独立假设检验 | 第71页 |
·于田绿洲LUCC的马尔柯夫稳定状态 | 第71-77页 |
·平稳转移概率 | 第71-73页 |
·不同步长的结果讨论 | 第73-77页 |
·未来LUCC趋势预测 | 第77-78页 |
·模型检验 | 第77-78页 |
·未来趋势预测 | 第78页 |
·收敛过程的讨论 | 第78-81页 |
·关于首达时间的讨论 | 第81-84页 |
·小结 | 第84-85页 |
第八章 LUCC空间影响因子的合理性验证 | 第85-96页 |
·引言 | 第85页 |
·LUCC影响因子的选择 | 第85-88页 |
·因子选择 | 第85-87页 |
·因子提取方法 | 第87-88页 |
·因子选择依据 | 第88-89页 |
·LUCC影响因子的灰色关联度 | 第89-92页 |
·灰色系统与关联度 | 第89页 |
·序列的获取 | 第89-90页 |
·关联度的计算 | 第90-92页 |
·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92-94页 |
·排关联序 | 第92-93页 |
·关联度分析 | 第93-94页 |
·信息冗余度检查 | 第94-95页 |
·小结 | 第95-96页 |
第九章 LUCC空间模拟的ANN-CA模型 | 第96-115页 |
·引言 | 第96页 |
·神经网络的一些基本概念 | 第96-100页 |
·神经元与人工神经元 | 第97-98页 |
·人工神经网络(ANN) | 第98-100页 |
·基本类别 | 第98-99页 |
·学习规则及方法 | 第99-100页 |
·BP网络与BP算法 | 第100-102页 |
·BP网络 | 第100页 |
·BP算法 | 第100-102页 |
·干旱区LUCC的ANN-CA模型 | 第102-106页 |
·输入层变量 | 第102-103页 |
·输出层变量 | 第103-104页 |
·神经网络结构设计 | 第104页 |
·神经网络的训练 | 第104-106页 |
·模型精度检验 | 第106-109页 |
·未来土地利用空间模拟 | 第109-111页 |
·未来LUCC环境效应分析 | 第111-114页 |
·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十章 结语与展望 | 第115-117页 |
·本文总结 | 第115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5页 |
附录 | 第125-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130页 |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