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文) | 第1-14页 |
摘要(英文) | 第14-1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7-32页 |
1 枇杷害虫的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2 化学农药对果园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19-25页 |
·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与残留 | 第20-22页 |
·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 第20页 |
·化学农药对水质的污染 | 第20-22页 |
·化学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 第22页 |
·化学农药对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22-25页 |
·化学农药对病虫害的影响 | 第22-24页 |
·化学农药对天敌的影响 | 第24页 |
·化学农药对土壤生物和酶的影响 | 第24-25页 |
3 害虫种群生态控制研究 | 第25-29页 |
·害虫防治发展简史 | 第25-26页 |
·害虫综合防治的发展 | 第26-27页 |
·害虫种群生态控制 | 第27-29页 |
4 本文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9-3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9-30页 |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30-32页 |
第二章 枇杷主要害虫和天敌研究 | 第32-71页 |
1 研究地区的自然概况 | 第32页 |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 第32页 |
·试验地的基本情况和设置 | 第32页 |
2 枇杷害虫和天敌种类调查 | 第32-38页 |
·研究方法 | 第33页 |
·调查地点设置 | 第33页 |
·调查方法 | 第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枇杷常见害虫种类及为害 | 第33-36页 |
·枇杷害虫天敌种类及其控制对象 | 第36-38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8页 |
3 枇杷主要害虫田间发生规律 | 第38-41页 |
·调查方法 | 第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枇杷瘤蛾发生规律 | 第38页 |
·苹掌舟蛾发生规律 | 第38页 |
·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 | 第38-39页 |
·燕灰蝶发生规律 | 第39页 |
·长卷蛾发生规律 | 第39-41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1页 |
4 枇杷园节肢动物群落及其特性 | 第41-45页 |
·研究方法 | 第41-42页 |
·调查方法 | 第42页 |
·统计方法 | 第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4页 |
·枇杷园生态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组成 | 第42-43页 |
·物种丰富度、生态优势度、多样性及均匀度指数 | 第43-4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4-45页 |
5 枇杷主要害虫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 | 第45-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枇杷瘤蛾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 | 第45-46页 |
·幼虫饲养观察 | 第45-46页 |
·温度梯度设置 | 第46页 |
·数据处理 | 第46页 |
·梨小食心虫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 | 第46-47页 |
·试验地设置 | 第46页 |
·生物学习性与田间为害调查 | 第46页 |
·测定 | 第46-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8页 |
·枇杷瘤蛾生物学与生态学 | 第47-50页 |
·枇杷瘤蛾生物学 | 第47页 |
·温度对枇杷瘤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47-50页 |
·梨小食心虫生物学与生态学 | 第50-58页 |
·梨小食心虫生物学 | 第50-53页 |
·梨小食心虫对不同枇杷品种的生态选择 | 第53-54页 |
·不同枇杷品种叶片和果实性质的测定 | 第54-58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8-59页 |
6 化学农药对枇杷主要害虫的控制作用 | 第59-6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9-6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1-65页 |
·化学农药对枇杷瘤蛾幼虫室内药效测定 | 第61-63页 |
·化学农药对枇杷瘤蛾幼虫的田间控制作用试验 | 第63-64页 |
·化学农药对梨小食心虫幼虫田间控制作用 | 第64-65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5-66页 |
7 枇杷园常用化学农药对天敌的影响 | 第66-6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6-68页 |
·化学农药对捕食性天敌类群的影响 | 第67页 |
·调查果园 | 第67页 |
·调查方法 | 第67页 |
·化学农药对蜘蛛类群的影响 | 第67-68页 |
·调查果园 | 第67页 |
·调查方法 | 第67-6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8-69页 |
·化学农药对捕食性天敌类群的影响 | 第68页 |
·化学农药对蜘蛛类群的影响 | 第68-69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9页 |
8 讨论 | 第69-71页 |
第三章 化学农药对枇杷园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71-117页 |
1 枇杷园土壤质地和枇杷树营养状况测定 | 第72-7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2页 |
·采样 | 第72页 |
·测定 | 第7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2-74页 |
·枇杷园土壤养分状况测定 | 第72-74页 |
·枇杷叶片和果实养分状况测定 | 第7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74-75页 |
2 枇杷园附近水体水质状况测定 | 第75-76页 |
·采样和测定 | 第7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5-76页 |
3 化学农药在枇杷叶片和枇杷园土壤中的残留 | 第76-8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7-79页 |
·材料 | 第77页 |
·方法 | 第77-79页 |
·取样 | 第77页 |
·农药残留测定 | 第77-7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9-82页 |
·甲基托布津在枇杷叶片和枇杷园土壤中的残留 | 第79-80页 |
·杀灭菊酯在枇杷叶片和枇杷园土壤中的残留 | 第80-82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82页 |
4 化学农药对枇杷园土壤酶的影响 | 第82-10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2-84页 |
·采样 | 第82-83页 |
·测定 | 第83-84页 |
·不同化学农药用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83-84页 |
·不同培养时间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84页 |
·数据处理 | 第8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4-101页 |
·不同化学农药用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84-90页 |
·不同化学农药用量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84-86页 |
·不同化学农药用量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第86-87页 |
·不同化学农药用量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第87-89页 |
·不同化学农药用量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第89-90页 |
·不同培养时间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90-101页 |
·不同培养时间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90-93页 |
·不同培养时间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第93-96页 |
·不同培养时间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第96-99页 |
·不同培养时间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第99-101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01-102页 |
5 不同防治措施对枇杷园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102-105页 |
·采样与测定 | 第102-103页 |
·采样 | 第102页 |
·田间施药 | 第102-103页 |
·测定 | 第10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05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05页 |
6 化学农药对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 | 第105-10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5-107页 |
·供试土壤 | 第106页 |
·试剂 | 第106页 |
·试验方法 | 第106-107页 |
·方法原理 | 第106页 |
·试验步骤 | 第106页 |
·结果计算 | 第106-10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7-108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08-109页 |
7 东圳库区周边果园农药、化肥使用现状及其对饮用水源的影响 | 第109-11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9-110页 |
·田间实验设计和采样 | 第110页 |
·测定 | 第11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0-113页 |
·果园农药、化肥使用现状调查 | 第110-111页 |
·常太枇杷园沟渠及东圳水库入口处山泉水金属元素含量状况分析 | 第111-113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13-114页 |
8 讨论 | 第114-117页 |
第四章 枇杷主要害虫生态控制系统组建及其效益评价 | 第117-140页 |
1 枇杷主要害虫生态控制系统组建的组建原理与目标 | 第118-122页 |
·枇杷主要害虫生态控制系统组建的原理和依据 | 第118页 |
·枇杷主要害虫生态控制的数学模型 | 第118-119页 |
·枇杷主要害虫经济阈值的计算 | 第119-122页 |
·试验方法 | 第120页 |
·田间试验 | 第120页 |
·数理统计 | 第12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20-122页 |
2 枇杷主要害虫生态控制系统的建立 | 第122-137页 |
·改变果园生境对枇杷主要害虫的控制作用 | 第122-12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22-123页 |
·地面植被 | 第122-123页 |
·系统调查法 | 第123页 |
·农田与果园间天敌运动调查 | 第1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23-125页 |
·地面植被对果园小气候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 第123页 |
·地面植被对天敌增殖和害虫调控作用 | 第123-124页 |
·农田生境中天敌向果园迁移的规律 | 第124-125页 |
·套袋对枇杷主要害虫的控制作用 | 第125-12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25-126页 |
·性诱对枇杷主要害虫(梨小食心虫)的控制作用 | 第126-12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27页 |
·诱捕器的制作 | 第127页 |
·诱捕器的设置方式 | 第127页 |
·观察与记载 | 第12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27-128页 |
·植物性杀虫剂对枇杷主要害虫(枇杷瘤蛾幼虫)种群的控制作用 | 第128-129页 |
·生物农药对枇杷主要害虫的控制作用 | 第129-131页 |
·生物农药对枇杷瘤蛾种群的控制作用 | 第129-130页 |
·生物农药(Bt)对梨小食心虫种群的控制作用 | 第130-1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30-1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31页 |
·病原微生物(自僵菌)对枇杷主要害虫的控制作用 | 第131-132页 |
·天敌对枇杷主要害虫种群的控制作用 | 第132-133页 |
·枇杷主要害虫生态控制系统的建立 | 第133-136页 |
·枇杷害虫生态控制体系 | 第133-134页 |
·枇杷瘤蛾生态控制系统 | 第134-135页 |
·梨小食心虫生态控制系统 | 第135-136页 |
·枇杷生产过程的害虫生态控制系统 | 第136-137页 |
3 综合效益评价 | 第137-138页 |
·经济效益评价 | 第138页 |
·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 第138页 |
·总效益评价 | 第138页 |
4 讨论 | 第138-14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0-146页 |
1 枇杷主要害虫和天敌研究 | 第141页 |
2 化学农药防治枇杷害虫存在问题的分析 | 第141-143页 |
3 枇杷主要害虫的生态控制系统组建及其效益评价 | 第143-144页 |
4 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 | 第144-146页 |
附录 | 第146-154页 |
文献综述 | 第154-197页 |
参考文献 | 第197-216页 |
作者简介 | 第216-217页 |
致谢 | 第2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