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 1 动态交通网络流量平衡的概念 | 第9-11页 |
1. 1. 1 静态交通网络流量平衡 | 第9-10页 |
1. 1. 2 动态交通网络流量平衡的推广 | 第10-11页 |
1. 2 动态交通分配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11-14页 |
1. 2. 1 动态交通网络分析理论的发展 | 第11-12页 |
1. 2. 2 动态交通网络分析理论的特点与分类 | 第12-13页 |
1. 2. 3 动态交通分配模型 | 第13-14页 |
1. 3 动态交通分配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意义 | 第14-15页 |
1. 4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第15-17页 |
1. 4. 1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15页 |
1. 4. 2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的建摸基础 | 第17-27页 |
2. 1 动态交通分配平衡条件及目标函数 | 第17-19页 |
2. 1. 1 动态用户最优(DUO)条件 | 第17页 |
2. 1. 2 动态系统最优(DSO)条件 | 第17-19页 |
2. 2 动态交通网络流量守恒约束 | 第19-20页 |
2. 2. 1 路径类型选择 | 第19页 |
2. 2. 2 出行类型选择 | 第19页 |
2. 2. 3 模型类型选择 | 第19-20页 |
2. 2. 4 O-D类型选择 | 第20页 |
2. 3 流量在网络中的传播约束 | 第20-22页 |
2. 4 非负约束 | 第22页 |
2. 5 模型定义约束 | 第22-23页 |
2. 6 先进先出(FIFO)约束 | 第23-24页 |
2. 7 路段通行能力和超饱和状态 | 第24页 |
2. 7. 1 路段上的最大车辆数 | 第24页 |
2. 7. 2 路段的最大驶出流率 | 第24页 |
2. 7. 3 溢出约束 | 第24页 |
2. 8 动态路段特性函数 | 第24-26页 |
2. 9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动态路段行程时间函数 | 第27-45页 |
3. 1 动态路段行程时间函数的一般形式 | 第27-30页 |
3. 1. 1 传统的动态路阻函数 | 第27-28页 |
3. 1. 2 驶入,驶出,以及路段流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28-30页 |
3. 2 对国外常用的离散型动态路阻函数的简介 | 第30-39页 |
3. 2. 1 M-N模型 | 第30-31页 |
3. 2. 2 动态路段延误函数模型 | 第31-32页 |
3. 2. 3 点排队模型(PQ) | 第32页 |
3. 2. 4 单元传播模型(CTM) | 第32-33页 |
3. 2. 5 路网加载实例 | 第33-39页 |
3. 3 考虑排队长度的模型(有度排队模型,SQ) | 第39-44页 |
3. 3. 1 SQ模型的建模基础 | 第40页 |
3. 3. 2 车辆在信号交叉口处排队与驶离的集散波分析 | 第40-43页 |
3. 3. 3 在信号交叉口处的SQ模型 | 第43-44页 |
3. 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SQ模型的实例分析 | 第45-52页 |
4. 1 小交通量的分段常数驶入流情形 | 第45-47页 |
4. 2 折线形驶入流情形 | 第47-48页 |
4. 3 正弦波形驶入流情形 | 第48-50页 |
4. 4 SQ模型的定性评介与比较 | 第50-51页 |
4. 4. 1 SQ模型的离散化难易程度 | 第50页 |
4. 4. 2 SQ模型的参数标定 | 第50页 |
4. 4. 3 SQ模型的计算效率 | 第50页 |
4. 4. 4 SQ模型与传统模型的比较 | 第50-51页 |
4. 5 本章小节 | 第51-52页 |
第5章 动态用户最优(DUO)路线选择模型及其算法 | 第52-69页 |
5. 1 平衡条件与模型公式 | 第52-54页 |
5. 1. 1 建模的假设和约束 | 第52页 |
5. 1. 2 动态用户最优条件 | 第52-53页 |
5. 1. 3 用变分不等式表示的目标函数 | 第53-54页 |
5. 2 变分不等式原理在动态交通分配中的应用 | 第54-55页 |
5. 2. 1 变分不等式(VIP)问题的求解算法 | 第54-55页 |
5. 2. 2 对角化(松弛)算法 | 第55页 |
5. 3 时间一空间网络 | 第55-62页 |
5. 3. 1 时间-空间网络的概念 | 第55-56页 |
5. 3. 2 对时间-空间网络的编程实现 | 第56-62页 |
5. 4 DUO路线选择模型算法 | 第62-67页 |
5. 4. 1 对DUO路线选择模型的分析 | 第62-63页 |
5. 4. 2 嵌入式对角化算法 | 第63-66页 |
5. 4. 3 嵌入式对角化算法的计算步骤 | 第66-67页 |
5. 4. 4 嵌入式对角化算法的流程图 | 第67页 |
5. 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77页 |
附录B (主要符号变量说明)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