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8页 |
第一部分: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历史沿革 | 第8-11页 |
一、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历史 | 第8-10页 |
二、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学说 | 第10-11页 |
第二部分:不真正连带债务的法理基础 | 第11-23页 |
一、内函 | 第11-17页 |
1、定义 | 第11-12页 |
2、构成要件 | 第12-14页 |
(1) 主体方面 | 第13页 |
(2) 客体方面 | 第13页 |
(3) 主观方面 | 第13-14页 |
(4) 客观方面 | 第14页 |
3、法律性质 | 第14-15页 |
4、制度基础 | 第15页 |
5、法律地位 | 第15-17页 |
二、不真正连带债务的类型 | 第17-23页 |
1、从发生原因的角度来考察 | 第18-20页 |
2、从有无终局债务人的角度来考察 | 第20页 |
3、从有无顺序利益角度来考察 | 第20-22页 |
4、从标的额是否完全相同的角度来考察 | 第22-23页 |
第三部分:不真正连带债务制度与有关制度的关系研究 | 第23-35页 |
一、与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的关系 | 第23-26页 |
二、不真正连带债务与按份债务的关系 | 第26-27页 |
三、不真正连带债务与连带债务的关系 | 第27-32页 |
四、与狭义请求权竞合的区别 | 第32页 |
五、与请求权聚合的区别 | 第32-33页 |
六、与替代责任、垫付责任、补偿责任和补充责任的关系 | 第33-35页 |
1、与替代责任的关系 | 第33页 |
2、与垫付责任的关系 | 第33-34页 |
3、与补偿责任的关系 | 第34页 |
4、与补充责任的关系 | 第34-35页 |
第四部分:不真正连带债务的效力 | 第35-45页 |
一、外部效力 | 第35-42页 |
(一) 对债权人的效力 | 第36-41页 |
(二) 有涉他效力的事项 | 第41-42页 |
(三) 无涉他效力的事项 | 第42页 |
二、内部效力 | 第42-45页 |
(一) 不真正连带债务求偿或追偿关系存在的可能性 | 第43页 |
(二) 求偿权或追偿权的取得与行使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8页 |
注释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