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2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第一部分:戊唑醇、福美双及其混剂在无公害优质小麦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 第13-52页 |
1 引言 | 第13-19页 |
·戊唑醇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 第14-15页 |
·福美双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 第15-16页 |
·戊唑醇的残留检测方法及残留规律 | 第16页 |
·福美双的残留检测方法及残留规律 | 第16-17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6页 |
·药品试剂 | 第19页 |
·仪器设备 | 第19-20页 |
·4096戊唑双可湿性粉剂制剂分析 | 第20-21页 |
·色谱分析条件 | 第20页 |
·测定步骤 | 第20-21页 |
·标准溶液的制备 | 第20页 |
·试样溶液的制备 | 第20页 |
·测定 | 第20页 |
·计算 | 第20-21页 |
·盆栽试验 | 第21-22页 |
·药剂 | 第21页 |
·剂量 | 第21页 |
·试验地点及小麦品种 | 第21页 |
·操作过程 | 第21-22页 |
·取样 | 第22页 |
·大田试验 | 第22-24页 |
·药剂 | 第22页 |
·剂量 | 第22-23页 |
·残留动态试验 | 第22页 |
·最终残留量试验 | 第22-23页 |
·试验地点及小麦品种 | 第23页 |
·操作过程 | 第23页 |
·残留动态试验 | 第23页 |
·最终残留量试验 | 第23页 |
·取样 | 第23-24页 |
·残留动态试验 | 第23页 |
·最终残留量试验 | 第23-24页 |
·残留测定方法 | 第24-26页 |
·样品的提取 | 第24页 |
·样品的净化 | 第24-25页 |
·福美双分析样品的净化 | 第24页 |
·戊唑醇分析样品的净化 | 第24页 |
·戊唑醇、福美双混剂分析样品的净化 | 第24-25页 |
·色谱分析条件 | 第25页 |
·农药残留量的测定及计算 | 第25-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47页 |
·4096戊唑双可湿性粉剂制剂分析 | 第26-28页 |
·方法的线性相关性 | 第26-27页 |
·方法的精密度 | 第27页 |
·方法的准确度 | 第27-28页 |
·样品分析图谱 | 第28页 |
·残留测定方法 | 第28-34页 |
·方法的线性相关性 | 第28-29页 |
·最小检出量及最小检出浓度 | 第29-30页 |
·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 第30-32页 |
·残留分析色谱图 | 第32-34页 |
·戊唑醇残留分析色谱图 | 第32-33页 |
·福美双残留分析色谱图 | 第33-34页 |
·戊唑醇在小麦中的残留动态 | 第34-36页 |
·福美双在小麦中的残留动态 | 第36-38页 |
·戊唑醇和福美双混剂在小麦中的残留动态 | 第38-44页 |
·戊唑醇在小麦茎叶和麦穗中的最终残留量 | 第44-45页 |
·福美双在小麦茎叶中的最终残留量 | 第45-46页 |
·戊唑双在小麦茎叶和麦穗中的最终残留量 | 第46-47页 |
4 讨论 | 第47-52页 |
·关于4096戊唑双可湿性粉剂的制剂分析方法 | 第47-48页 |
·流动相的选择 | 第47页 |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47-48页 |
·关于戊唑醇的残留分析方法 | 第48-49页 |
·关于福美双的残留分析方法 | 第49页 |
·关于戊唑双和1496小麦种衣剂的残留分析方法 | 第49-50页 |
·关于戊唑醇在小麦中的消解动态 | 第50页 |
·关于福美双在小麦中的消解动态 | 第50-51页 |
·关于戊唑醇、福美双单剂和混剂在小麦中的消解动态 | 第51页 |
·关于戊唑醇、福美双单剂和混剂在小麦中的最终残留量 | 第51-52页 |
第二部分 戊唑醇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呼吸强度的影响 | 第52-67页 |
1 引言 | 第52-5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3-58页 |
·供试土壤 | 第53页 |
·药品试剂 | 第53-54页 |
·仪器设备 | 第54页 |
·试验方法 | 第54-58页 |
·戊唑醇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第54-56页 |
·戊唑醇对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 | 第56-58页 |
·实验原理 | 第56-57页 |
·操作步骤 | 第57-5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8-64页 |
·戊唑醇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第58-61页 |
·戊唑醇对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 | 第61-64页 |
4 讨论 | 第64-67页 |
·戊唑醇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第64-65页 |
·戊唑醇对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 | 第65-67页 |
第三部分 结论 | 第67-68页 |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