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造林学、林木育种及造林技术论文--树木育种及良种繁育论文--引种、驯化论文

北京地区引种常绿阔叶植物主要限制因子的研究

独创性声明第1页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第2-3页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5-9页
1 前言第9-19页
   ·常绿阔叶植物种质资源的地理分布状况分析第9-12页
     ·暖温带抗寒常绿阔叶植物分布区--Ⅰ第10页
     ·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植物分布区--Ⅱ第10-11页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植物分布区--Ⅲ第11页
     ·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植物分布区--Ⅳ第11页
     ·热带常绿阔叶植物分布区--Ⅴ第11-12页
   ·常绿阔叶植物北移现状第12-13页
     ·秦岭淮河一线北缘地区常绿阔叶植物的引种第12页
     ·黄河以南常绿阔叶植物的引种第12-13页
     ·黄河以北常绿阔叶植物的引种第13页
   ·常绿阔叶植物北移过程中相关研究第13-16页
     ·提高常绿阔叶植物抗寒性的相关研究第13-15页
       ·栽培技术第14页
       ·育种技术第14-15页
     ·常绿阔叶植物抗寒机理的研究第15-16页
       ·细胞张力与常绿阔叶植物的抗寒性第15页
       ·渗透调节物质与常绿阔叶植物的抗寒性第15页
       ·细胞膜系统与常绿阔叶植物的抗寒性第15-16页
       ·酶系统活性与常绿阔叶植物的抗寒性第16页
       ·冷调节蛋白与常绿阔叶植物的抗寒性第16页
       ·低温信号转导与常绿阔叶植物的抗寒性第16页
   ·北京地区引种常绿阔叶植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6-17页
     ·北京地区引种常绿阔叶植物的研究现状第16-17页
     ·存在的问题第17页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7-18页
   ·研究思路第18-19页
2 常绿阔叶植物在北京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第19-28页
   ·研究区域与方法第19-20页
     ·研究区域第19页
     ·研究方法第19页
     ·研究内容第19-20页
   ·结果与分析第20-25页
     ·北京地区园林中已有常绿阔叶植物种类第20-22页
     ·北京园林中已引种的常绿阔叶植物栽植生境与越冬表现第22-24页
     ·常绿阔叶植物在北京园林应用形式第24-25页
   ·讨论第25-28页
     ·北京地区引种常绿阔叶植物的可行性第25页
     ·常绿阔叶植物在北京园林中的应用地位第25-26页
     ·根据引种植物的习性进行植物配置第26页
     ·北京地区引种常绿阔叶植物主要限制因子的初步分析第26-28页
3 光照强度与常绿阔叶植物的越冬适应性第28-52页
   ·材料与方法第28-33页
     ·实验材料及采样点概况第28-29页
     ·实验方法第29-33页
       ·几种实验材料越冬表现的观察第29页
       ·细胞膜透性的测定第29-30页
       ·丙二醛的提取与含量测定第30页
       ·叶片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第30页
       ·抗氧化酶的提取与活性的测定第30-32页
       ·几种渗透调节物质的提取与含量测定第32-33页
   ·结果与分析第33-48页
     ·常绿阔叶植物越冬伤害情况第33页
     ·细胞膜透性的变化第33-35页
     ·丙二醛含量变化第35-36页
     ·叶绿素含量变化第36-38页
     ·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第38-39页
     ·越冬过程中叶片相关酶系统活性的变化第39-44页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第39-41页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A-POD)活性的变化第41-42页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第42-43页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第43-44页
     ·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第44-48页
       ·脯氨酸含量变化第44-45页
       ·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第45-46页
       ·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第46-48页
   ·讨论第48-52页
4 水分生理状况与常绿阔叶植物的越冬适应性第52-60页
   ·材料与方法第52-54页
     ·材料第52-53页
     ·实验方法第53-54页
       ·叶片组织含水量的测定第53页
       ·叶片中自由水、束缚水以及自由水/束缚水的测定第53页
       ·供试树种P-V曲线主要水分参数的测定第53-54页
   ·结果与分析第54-58页
     ·叶片组织含水量的变化第54-55页
     ·叶片中自由水含量、束缚水含量的变化第55-57页
     ·P-V曲线主要水分参数第57-58页
       ·饱和含水量时的最大渗透势Ψ_s~(sat)(-Mpa)第57页
       ·初始质壁分离时的渗透势Ψ_s~(tlp)(-Mpa)第57-58页
       ·相对渗透水含量F_(tlp)第58页
       ·初始质壁分离时的相对含水量RWC_(tlp)(-Mpa)第58页
       ·质外体水的相对含量(AWC)第58页
   ·讨论第58-60页
5 结论与讨论第60-61页
6 建议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9页
图版第69-72页
附录第72-80页
个人简介第80-81页
导师简介第81-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法国家族企业制度分析与借鉴——兼论布伊格集团企业制度
下一篇:数据挖掘在GIS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