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绪论 | 第8-15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高校绩效评价 | 第9-10页 |
·高校平衡计分卡 | 第10-11页 |
·系统动力学理论及方法 | 第11-12页 |
·动态平衡计分卡 | 第12页 |
·研究评述 | 第12-13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2.相关研究理论 | 第15-27页 |
·绩效评价 | 第15-16页 |
·绩效与绩效评价 | 第15-16页 |
·传统绩效评价方法的不足 | 第16页 |
·平衡计分卡 | 第16-21页 |
·平衡计分卡的内容 | 第16-20页 |
·平衡计分卡的不足 | 第20-21页 |
·系统动力学 | 第21-25页 |
·基本概念 | 第21页 |
·系统动力学的特点 | 第21-22页 |
·系统动力学建模的原则与工具 | 第22-23页 |
·系统动力学模型组成要件 | 第23-25页 |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动态平衡计分卡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高校绩效评价分析 | 第27-36页 |
·高校教育评估概述 | 第27-29页 |
·中国教育评估的发展 | 第27-28页 |
·对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评价分析 | 第28-29页 |
·高校绩效管理的特点 | 第29-31页 |
·大学的内涵与绩效管理 | 第29-30页 |
·高校绩效管理的特点 | 第30-31页 |
·我国高校绩效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 第31-33页 |
·认识不足,缺乏现代绩效管理理念 | 第31页 |
·沿用行政绩效考核模式,考核缺乏效果 | 第31-32页 |
·与高校发展战略脱离,绩效管理作用发挥受限 | 第32页 |
·评价内容不全面,评估指标体系不科学 | 第32-33页 |
·高校实施动态平衡计分卡的可行性分析 | 第33-35页 |
·动态平衡计分卡的思想与大学建设的本源思想相一致 | 第33-34页 |
·高校人员的高素质与学科建设特点为实施动态平衡计分卡提供了条件 | 第34页 |
·动态平衡计分卡的优势吻合于高校现行绩效评价体系的需求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BJFU大学平衡计分卡设计 | 第36-50页 |
·学校背景及战略介绍 | 第36页 |
·学校背景 | 第36页 |
·学校战略愿景 | 第36页 |
·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构建 | 第36-42页 |
·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框架确定 | 第36-39页 |
·平衡计分卡指标选取 | 第39-42页 |
·平衡计分卡各层面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2-48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42-44页 |
·确定指标权重 | 第44-48页 |
·BJFU大学平衡计分卡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5.动态平衡计分卡设计 | 第50-57页 |
·高校动态平衡计分卡框架 | 第50页 |
·因果回馈分析 | 第50-51页 |
·各层面动态平衡计分卡的设计 | 第51-54页 |
·绘制BJFU大学动态平衡计分卡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6.结论 | 第57-58页 |
·研究结论 | 第57页 |
·研究创新之处 | 第57页 |
·研究不足之处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个人简介 | 第61-62页 |
导师简介 | 第62-63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