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22页 |
| ·发生为害种类调查及其形态特征的观察 | 第13页 |
| ·发生种类的调查 | 第13页 |
| ·形态特征的观察 | 第13页 |
| ·集合种群构成的考查 | 第13-14页 |
| ·考查方法 | 第13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13-14页 |
| ·田间卷叶蛾种类及种群数量变动情况的调查 | 第14页 |
| ·寄主植物种类的考查 | 第14页 |
| ·优势种类生态学特性的考查 | 第14-15页 |
| ·寄主范围的考查 | 第14页 |
| ·在荔枝树上为害分布情况调查 | 第14-15页 |
| ·田间幼虫数量消长情况调查 | 第15页 |
| ·幼虫过冷却点及体液冰点的测定 | 第15页 |
| ·综合防治技术试验 | 第15-22页 |
| ·试区基本情况的调查 | 第15-16页 |
| ·卷叶蛾类发生为害情况的调查 | 第15页 |
| ·天敌种类及其发生情况的调查 | 第15-16页 |
| ·天敌昆虫种类的调查 | 第15页 |
| ·蜘蛛种类的调查 | 第15-16页 |
| ·卵、幼虫寄生蜂寄生情况的调查 | 第16页 |
| ·一种蠼螋对幼虫捕食作用的考查 | 第16页 |
| ·药剂对幼虫的效能试验 | 第16-19页 |
| ·有效药剂的筛选 | 第16-17页 |
| ·几种药剂对幼虫的毒力测定 | 第17页 |
| ·为害龙眼、荔枝的三角新小卷叶蛾对敌百虫敏感性测定 | 第17-19页 |
| ·几种药剂安全性的测定 | 第19-20页 |
| ·对几种有益生物安全性的测定 | 第19-20页 |
| ·对松毛虫赤眼蜂安全性的测定 | 第19页 |
| ·对松毛虫赤眼蜂成虫的毒力测定 | 第19页 |
| ·松毛虫赤眼蜂对蚕卵寄生能力的测定 | 第19页 |
| ·对荔枝蝽卵跳小蜂安全性的测定 | 第19-20页 |
| ·对蜜蜂安全性的测定 | 第20页 |
| ·对龙眼雌花安全性的考查 | 第20页 |
| ·田间综合防治技术试验 | 第20-22页 |
| ·试验区的设计 | 第20-21页 |
| ·综防技术措施与实施 | 第21-22页 |
| ·综防效果调查方法 | 第2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58页 |
| ·发生为害种类及其主要形态特征 | 第22-27页 |
| ·发生为害种类 | 第22-23页 |
| ·主要形态特征 | 第23-27页 |
| ·卷叶蛾类的集合种群构成 | 第27-28页 |
| ·田间种类及种群数量的变动 | 第28-30页 |
| ·寄主植物的种类 | 第30-36页 |
| ·三角新小卷蛾的生态学特性 | 第36-38页 |
| ·幼虫在荔枝树冠上的垂直分布 | 第36页 |
| ·田间种群消长情况 | 第36-37页 |
| ·幼虫过冷却点及体液冰点 | 第37-38页 |
| ·综合防治技术 | 第38-58页 |
| ·试区基本情况 | 第38-43页 |
| ·果园卷叶蛾类发生为害情况及同期发生的其他主要害虫种类 | 第38-39页 |
| ·天敌种类及其发生情况 | 第39-43页 |
| ·药剂对卷叶蛾幼虫的效能 | 第43-49页 |
| ·药剂的筛选 | 第43-45页 |
| ·几种药剂对三角新小卷蛾幼虫的毒力 | 第45-47页 |
| ·为害两种果树的三角新小卷蛾幼虫对敌百虫的敏感性 | 第47-49页 |
| ·几种药剂的安全性 | 第49-57页 |
| ·对几种有益生物的安全性 | 第49-56页 |
| ·对龙眼雌花的安全性 | 第56-57页 |
| ·田间综合防治 | 第57-58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8-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附录 彩图 | 第68-74页 |
| 硕士阶段发表的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