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硫酸盐体系三价铬电镀铬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前言 | 第12页 |
·三价铬电镀的现状及进展 | 第12-14页 |
·国外情况 | 第12-13页 |
·国内情况 | 第13-14页 |
·三价铬电镀面临的问题 | 第14-18页 |
·镀层难以增厚 | 第14-16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15页 |
·pH值的影响 | 第15-16页 |
·阳极选择困难 | 第16页 |
·溶液成份复杂 | 第16-18页 |
·三价铬电镀拟研究的方向 | 第18-19页 |
·本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4页 |
第二章 全硫酸盐体系三价铬电镀铬的工艺研究 | 第24-36页 |
·实验部分 | 第24-25页 |
·基本镀液组成 | 第24页 |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实验内容 | 第25页 |
·小槽实验 | 第25页 |
·Hull Cell实验 | 第2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5-34页 |
·三价铬镀铬体系的确立 | 第25页 |
·三价铬镀铬阳极的选择 | 第25页 |
·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25-28页 |
·主要成份的作用 | 第28-29页 |
·三价铬镀铬工艺流程的设计 | 第29-30页 |
·三价铬镀铬液的配制和维护 | 第30-33页 |
·镀液配制 | 第30-31页 |
·镀液维护 | 第31页 |
·杂质金属离子的防止方法 | 第31-33页 |
·Cu~(2+)杂质 | 第31-32页 |
·Ni~(2+)杂质 | 第32页 |
·Fe~(3+)杂质 | 第32-33页 |
·Cr~(6+)杂质 | 第33页 |
·常见故障及纠正方法 | 第33-34页 |
·不合格镀铬层的褪除 | 第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添加剂对三价铬电结晶行为的影响 | 第36-50页 |
·实验 | 第37页 |
·实验溶液 | 第37页 |
·实验方法及仪器 | 第3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8页 |
·稳定剂对三价铬电结晶行为的影响 | 第37-42页 |
·Cr~(6+)对三价铬电结晶行为的影响 | 第37-41页 |
·稳定剂的阴极极化曲线的测定 | 第41-42页 |
·光亮剂对三价铬电结晶行为的影响 | 第42-48页 |
·光亮剂阴极极化曲线的测定 | 第42-44页 |
·光亮剂对成核机理的影响 | 第44-47页 |
·光亮剂对镀层外观形貌的影响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全硫酸盐体系三价铬电镀液及铬层性能的测试 | 第50-60页 |
·实验部分 | 第50-51页 |
·实验溶液 | 第50-51页 |
·实验仪器 | 第51页 |
·实验内容 | 第51页 |
·镀液性能测试 | 第51页 |
·镀层性能测试 | 第5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1-59页 |
·镀液性能测试 | 第51-57页 |
·镀液深镀能力的检测 | 第51-53页 |
·镀液分散能力的检测 | 第53-55页 |
·镀液阴极电流效率及沉积速度的检测 | 第55-57页 |
·镀层性能测试 | 第57-59页 |
·镀层结合力的检测 | 第57-58页 |
·电镀层厚度的测试 | 第58页 |
·镀层光亮度的检测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
第五章 三价铬电镀铬的阳极研究 | 第60-72页 |
·实验部分 | 第60-61页 |
·实验溶液 | 第60页 |
·实验仪器与方法 | 第60-61页 |
·石墨阳极 | 第60-61页 |
·不锈钢阳极 | 第61页 |
·钌钛阳极 | 第6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1-70页 |
·石墨阳极 | 第61-62页 |
·不锈钢阳极 | 第62-65页 |
·钌钛阳极 | 第65-70页 |
·电极制备 | 第66-67页 |
·电极性能的测试及讨论 | 第67-69页 |
·使用寿命的测定 | 第67-68页 |
·析氧稳定极化曲线的测试 | 第68-69页 |
·钌钛阳极的实际使用情况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附录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