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缩略词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3页 |
1 植物细胞质基因组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植物线粒体基因组 | 第15-18页 |
·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 | 第15页 |
·植物线粒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概述 | 第15-16页 |
·植物线粒体基因组近两年的研究热点 | 第16-17页 |
·雄性不育分子机理 | 第17页 |
·植物线粒体的功能 | 第17-18页 |
·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 | 第18页 |
·叶绿体基因组的研究近况 | 第18-19页 |
2 植物细胞质基因组的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RFLP分析 | 第20页 |
·基因组序列测定 | 第20页 |
·CAPS分析 | 第20-21页 |
·叶绿体SSR(cpSSR)分析 | 第21页 |
3 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胞质基因组的遗传规律 | 第21-22页 |
4 胞质基因组与农作物遗传改良 | 第22-24页 |
·线粒体与雄性不育 | 第22-23页 |
·叶绿体与雄性不育 | 第23页 |
·叶绿体在植物基因工程研究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5 原生质体融合与胞质基因组转移 | 第24-29页 |
·融合过程中叶绿体的遗传 | 第24-26页 |
·原生质体融合中叶绿体的传递机理 | 第25-26页 |
·融合过程中线粒体的遗传 | 第26-27页 |
·原生质体融合实现作物有益农艺性状的定向转移 | 第27-29页 |
·原生质体融合实现CMS定向转移 | 第27-29页 |
·原生质体融合实现叶绿体控制性状的转移 | 第29页 |
6 柑橘体细胞杂种胞质基因组研究进展 | 第29-31页 |
7 开展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柑橘体细胞杂种的胞质遗传研究 | 第33-79页 |
1 前言 | 第3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3-40页 |
·实验材料 | 第33-36页 |
·本研究所选用的柑橘体细胞杂种和胞质杂种 | 第33页 |
·RFLP分析所使用的探针 | 第33-36页 |
·方法 | 第36-40页 |
·总DNA的提取 | 第36页 |
·DNA酶切与电泳分离 | 第36-37页 |
·Southern印迹 | 第37页 |
·RFLP分析中探针的获得 | 第37页 |
·Southern杂交 | 第37-38页 |
·预杂交 | 第37-38页 |
·探针标记 | 第38页 |
·杂交#。24 | 第38页 |
·洗膜 | 第38页 |
·CAPS分析 | 第38页 |
·数据处理与聚类分析 | 第38-39页 |
·SSR分析 | 第39页 |
·AFLP分析 | 第39页 |
·细胞染色体的倍性分析 | 第39页 |
·RNA的提取 | 第39-40页 |
·RNA电泳和印迹 | 第40页 |
·Northern杂交 | 第4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0-74页 |
·高质量柑橘DNA提取方法的改进与完善 | 第40-42页 |
·柑橘体细胞杂种及胞质杂种胞质遗传的CAPS分析 | 第42-46页 |
·柑橘体细胞杂种及胞质杂种线粒体遗传的CAPS分析 | 第42-44页 |
·柑橘体细胞杂种及胞质杂种叶绿体遗传的CAPS分析 | 第44-46页 |
·柑橘体细胞杂种和胞质杂种细胞质遗传的RFLP分析 | 第46-68页 |
·柑橘体细胞杂种及胞质杂种线粒体遗传的RFLP分析 | 第46-56页 |
·属间体细胞杂种及胞质杂种的线粒体遗传 | 第46-56页 |
·1 红橘+枳壳属间杂种线粒体的遗传组成特点 | 第49-50页 |
·2 佩奇橘柚+枳壳属间体细胞杂种线粒体遗传分析 | 第50-52页 |
·3 伏令夏橙+宁波金柑体细胞杂种mtDNA的RFLP分析 | 第52-56页 |
·3.1 生长异常的柑橘属间体细胞杂种的线粒体稳定性研究 | 第53-55页 |
·3.2 生长异常的属间体细胞杂种的核背景分析 | 第55-56页 |
·柑橘属间体细胞杂种线粒体的遗传组成特点 | 第56页 |
·柑橘种间体细胞杂种及胞质杂种线粒体的RFLP分析 | 第56-68页 |
·纽荷尔脐橙+冰糖橘种间胞质杂种线粒体的遗传组成分析 | 第60-62页 |
·朋娜脐橙+红玉葡萄柚胞质杂种线粒体遗传组成的RFLP分析 | 第62-63页 |
·金诺橘+橙类体细胞杂种线粒体的遗传组成特征 | 第63-64页 |
·哈姆林甜橙+粗柠檬(HR)、HR作叶肉亲本与其它柑橘类种间二次融合再生杂种植株线粒体的遗传组成分析 | 第64-66页 |
·柑橘体细胞杂种实生苗线粒体遗传组成的RFLP分析 | 第66页 |
·同一融合组合得到不同倍性杂种植株线粒体的遗传组成分析 | 第66-68页 |
·柑橘原生质体融合过程中线粒体遗传重组的特点 | 第68-70页 |
·柑橘体细胞杂种及胞质杂种线粒体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70-71页 |
·柑橘体细胞杂种及胞质杂种叶绿体RFLP分析 | 第71-74页 |
4 讨论 | 第74-79页 |
·柑橘等果树作物DNA提取方法的改进 | 第74页 |
·CAPS标记在柑橘体细胞杂种胞质基因组分析中的应用 | 第74-75页 |
·RFLP标记对两种细胞质基因组分析效率的比较 | 第75-76页 |
·线粒体遗传不稳定性与柑橘体细胞杂种植株生长异常的关系 | 第76-77页 |
·不同组织形态线粒体传递能力的影响 | 第77页 |
·不同基因型线粒体传递能力的差异 | 第77-79页 |
第三章 柑橘叶绿体SSR引物的开发 | 第79-103页 |
1 前言 | 第79-8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80-84页 |
·用于cpSSR引物开发的材料 | 第80-82页 |
·总DNA的提取 | 第82页 |
·柑橘cpSSR引物的开发 | 第82页 |
·PCR扩增、电泳及染色 | 第82-83页 |
·cpSSR特异片段的克隆与测序 | 第83页 |
·特异性片段的回收 | 第83页 |
·特异性片段的克隆 | 第83页 |
·片段与载体连接 | 第83页 |
·转化 | 第83页 |
·转化子鉴定 | 第83页 |
·克隆片段测序 | 第83页 |
·数据处理与聚类分析 | 第83-84页 |
·DNA序列比对分析 | 第83页 |
·cpSSR数据处理 | 第83-8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84-98页 |
·cpSSR引物的获得 | 第84-87页 |
·柑橘cpSSR位点多态性水平的检测 | 第87-88页 |
·聚类分析 | 第88-90页 |
·多态性位点的序列分析 | 第90-93页 |
·cpSSR在柑橘体细胞杂种叶绿体遗传分析中的应用 | 第93-94页 |
·cpSSR引物在果树作物中的通用性验证 | 第94-98页 |
4 讨论 | 第98-103页 |
·柑橘cpSSR(cpSSR)引物的开发 | 第98-99页 |
·cpSSR与CAPS引物的比较 | 第99页 |
·cpSSR与核基因组SSR的比较 | 第99-100页 |
·柑橘叶绿体CAPS与SSR两种标记方法的比较 | 第100页 |
·运用cpSSR标记研究几个起源有争议的柑橘类型在分类学中的地位 | 第100-101页 |
·cpSSR标记与柑橘体细胞杂种叶绿体基因组遗传分析 | 第101-102页 |
·cpSSR标记的局限性 | 第102页 |
·cpSSR引物可能的应用潜力 | 第102-103页 |
第四章 柑橘愈伤组织继代保存过程中胞质遗传稳定性研究 | 第103-121页 |
1 前言 | 第103-104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7页 |
·实验材料 | 第104-105页 |
·实验方法 | 第105-107页 |
·RFLP及cpSSR分析同前两章。 | 第105页 |
·组织切片、细胞器DNA的荧光染色及显微观察 | 第105-106页 |
·材料处理与样品制备 | 第105-106页 |
·材料的染色与观察 | 第106页 |
·细胞核DNA的提取 | 第106-107页 |
·完整细胞核的分离 | 第106页 |
·细胞核完整性的观察 | 第106页 |
·细胞核裂解与核DNA的提取 | 第106-107页 |
·细胞核DNA的斑点杂交 | 第10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07-119页 |
·柑橘愈伤组织继代保存过程中线粒体基因组的变异 | 第107页 |
·柑橘愈伤组织继代保存过程中mtDNA含量的变化 | 第107-109页 |
·柑橘愈伤组织保存过程中质体基因组稳定性分析 | 第109-112页 |
·柑橘愈伤组织保存过程中质体基因组稳定性的RFLP分析 | 第109-110页 |
·柑橘愈伤组织保存过程中质体基因组稳定性的SSR分析 | 第110-112页 |
·柑橘愈伤组织及田间材料中线粒体的切片与荧光染色观察 | 第112-117页 |
·愈伤组织与田间材料在细胞形态、结构上的差异 | 第112页 |
·mtDNA含量的变化 | 第112-115页 |
·柑橘愈伤组织与田间材料质体(叶绿体)含量的比较 | 第115页 |
·柑橘体细胞杂种和胞质杂种细胞器的组织切片观察 | 第115-117页 |
·细胞核的分离及线粒体向细胞核转移的初步分析 | 第117-118页 |
·柑橘体细胞杂种线粒体偏亲来源的一种可能机制 | 第118-119页 |
4 讨论 | 第119-121页 |
·柑橘愈伤组织继代保存过程中mtDNA和cpDNA的遗传变异比较 | 第119-120页 |
·影响柑橘愈伤组织胞质基因组遗传变异的可能因素 | 第120-121页 |
第五章 总讨论 | 第121-128页 |
1 柑橘体细胞杂交中胞质基因组遗传的可能机理 | 第121-126页 |
·基于本研究结果的推理与假设 | 第121页 |
·体细胞杂种叶绿体遗传的可能机制 | 第121-122页 |
·体细胞杂种线粒体遗传的可能机制 | 第122-123页 |
·核基因型之间的竞争 | 第123-126页 |
2 柑橘体细胞杂种“返祖”的可能机制 | 第126-128页 |
·mtDNA的丢失 | 第126页 |
·愈伤组织中mtDNA向核基因组转移给原生质体融合可能带来的影响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40页 |
附录Ⅰ 柑橘DNA提取Protocol | 第140-142页 |
附录Ⅱ 34份柑橘及其近缘属材料cpSSR标记的遗传距离 | 第142-143页 |
附录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43-145页 |
致谢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