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8页 |
图表清单 | 第8-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5页 |
·虚拟组织与虚拟组织信息共享 | 第14-16页 |
·虚拟组织 | 第14-15页 |
·虚拟组织信息共享 | 第15-16页 |
·实现虚拟组织信息共享所面临的问题 | 第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30页 |
·信息集成 | 第17-26页 |
·虚拟企业信息管理与共享 | 第26-30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主要工作 | 第30-33页 |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主要创新点 | 第32-33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33-35页 |
第二章 面向共享的虚拟组织信息统一建模描述 | 第35-56页 |
·对象信息描述模型——ODIM | 第36-45页 |
·ODIM的信息建模描述语言——ODL-IS | 第36-38页 |
·ODIM的图示化建模符号 | 第38-39页 |
·信息能力建模 | 第39-45页 |
·基于ODIM的虚拟组织信息统一建模描述 | 第45-47页 |
·基于ODIM的结构化信息建模描述 | 第45页 |
·基于ODIM的半结构化信息建模描述 | 第45-46页 |
·基于层次化信息能力成熟度模型的信息源信息能力建模 | 第46-47页 |
·实例分析 | 第47-52页 |
·基于ODL-IS的形式化建模描述实例 | 第48-50页 |
·图式化建模描述实例 | 第50-51页 |
·基于层次化信息能力成熟度模型的信息能力建模实例 | 第51-52页 |
·相关工作及讨论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三章 虚拟组织全局信息视图与视图映射关系构建方法 | 第56-86页 |
·本体与信息共享全局视图和视图映射关系构建与调整方法 | 第57-62页 |
·虚拟组织全局本体的生成 | 第62-65页 |
·基于本体的信息语义关系分析 | 第65-69页 |
·信息语义关系与语义关联度 | 第65-67页 |
·本地视图信息类语义关联度计算 | 第67-69页 |
·基于语义关联度的本地信息类聚类 | 第69-72页 |
·复合聚类算法HCA | 第69-71页 |
·算法分析 | 第71-72页 |
·构建虚拟组织信息共享全局视图 | 第72-75页 |
·生成全局信息类 | 第72-73页 |
·生成全局信息类属性 | 第73-75页 |
·构建全局信息视图与本体信息视图映射关系 | 第75-77页 |
·构建全局信息类与各本地信息类之间映射关系 | 第75-76页 |
·构建全局信息类属性与本地信息类属性之间映射关系 | 第76-77页 |
·基于本体的全局信息视图与映射关系动态调整方法 | 第77-81页 |
·基于本体的全局信息视图动态调整方法 | 第78-80页 |
·全局信息视图与本地信息视图映射关系调整方法 | 第80-81页 |
·相关研究工作 | 第81-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四章 基于信息能力建模的高质量信息共享方法 | 第86-103页 |
·高质量信息共享方法总体介绍与本章分析实例 | 第87-89页 |
·基于信息能力建模和多属性决策理论的信息源选优 | 第89-94页 |
·基于层次化信息能力成熟度模型的信息源初步筛选 | 第89-90页 |
·多属性决策理论与TOPSIS方法简介 | 第90-91页 |
·基于TOPSIS方法的候选共享信息源排队与选优 | 第91-94页 |
·基于信息能力建模和SAW方法的信息查询计划选优 | 第94-99页 |
·基于视图映射关系生成信息查询计划 | 第94-96页 |
·基于信息能力建模和SAW方法的信息查询计划选优 | 第96-99页 |
·相关研究工作 | 第99-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五章 多军兵种联合作战虚拟组织高质量信息共享平台JSQL的设计与实现 | 第103-121页 |
·JSQL平台系统分析 | 第104-106页 |
·JSQL平台体系结构 | 第106-107页 |
·JSQL平台主要功能模块和接口设计 | 第107-114页 |
·信息层模块和接口设计 | 第108-110页 |
·服务层模块和接口设计 | 第110-114页 |
·应用层模块和接口设计 | 第114页 |
·JSQL平台原型系统实现 | 第114-119页 |
·JSQL平台原型系统物理结构 | 第115-116页 |
·JSQL平台原型系统各层主要界面 | 第116-1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1-126页 |
·论文主要贡献 | 第121-124页 |
·进一步的工作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9页 |
附录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9-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