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目录 | 第6-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40页 |
一、 高中化学教学大纲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比较 | 第8-30页 |
(一) “课标”与“大纲”在框架上的区别 | 第8-12页 |
1 、“大纲”和“课标”在结构上的差异 | 第8-10页 |
2 、“课标”各个部分的作用 | 第10页 |
3 、结构上“大纲”和“课标”中“原子结构”部分的比较的差异说明化学课程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了很多新的发展 | 第10-12页 |
(二) “课标”与“大纲”化学课程结构的比较 | 第12-13页 |
(三) “课标”与“大纲”在理念上的比较 | 第13-14页 |
(四) “课标”与“大纲”课程目标的比较 | 第14-16页 |
(五) “课标”与“大纲”课程内容的比较 | 第16-27页 |
1 、“大纲”和“课标”中“原子结构”部分的比较 | 第16-17页 |
2 、“大纲”和“课标”中“元素周期律”部分的比较 | 第17-18页 |
3 、“大纲”和“课标”中“化学键与晶体结构”部分的比较 | 第18-19页 |
4 、“大纲”和“课标”中“物质的量”部分的比较 | 第19-20页 |
5 、“大纲”和“课标”中“化学反应与能量”部分的比较 | 第20页 |
6 、“大纲”和“课标”中“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部分的比较 | 第20-21页 |
7 、“大纲”和“课标”中“电解质、胶体”部分的比较 | 第21-22页 |
8 、“大纲”和“课标”中“氧化还原反应”部分的比较 | 第22页 |
9 、“大纲”和“课标”中“原电池、电解”部分的比较 | 第22-23页 |
10 、“大纲”和“课标”中无机化合物的比较 | 第23-24页 |
11 、“大纲”和“课标”中“烃”部分的比较 | 第24-25页 |
12 、“大纲”和“课标”中“烃的衍生物”部分的比较 | 第25页 |
13 、“大纲”和“课标”中“糖类、氨基酸、蛋白质”部分的比较 | 第25-26页 |
14 、“大纲”和“课标”中“化学实验”部分的比较 | 第26-27页 |
(六) 化学课程标准与化学教学大纲在课程实施上的差异 | 第27-29页 |
(七) 化学课程标准与化学教学大纲在评价上的差异 | 第29-30页 |
二、 化学教学大纲和化学课程标准比较的启示 | 第30-40页 |
(一) 高中化学教师应更加理解新课程 | 第31-34页 |
1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 第31页 |
2 、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 第31-33页 |
3 、新课程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 | 第33-34页 |
(二) 高中化学教师要创造性的实践新课程 | 第34-37页 |
1 、新课标要求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实施者 | 第34-35页 |
2 、新课标要求教师全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 第35页 |
3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造性实践教学方式的转变 | 第35-37页 |
(三) 高中化学教师要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行动研究研讨新课程 | 第37-40页 |
1 、学校应该是教学研究的基地 | 第38页 |
2 、教师应该是教学研究的主体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附“大纲”和“课标”对比表 | 第43-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