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 第1-12页 |
第一部分 基础论 | 第12-21页 |
一、 阐明权制度之基本理论 | 第12-16页 |
(一) 阐明权的基本含义及法律特征 | 第12-13页 |
(二) 阐明权与民事诉讼相关理论的关系 | 第13-16页 |
二、 阐明权制度之历史探源 | 第16-21页 |
(一) 大陆法系国家(地区) | 第16-19页 |
(二) 英美法系国家 | 第19-21页 |
第二部分 原理论 | 第21-28页 |
一、 阐明权制度设立之目的 | 第21-23页 |
二、 阐明权制度存在之依据 | 第23-25页 |
三、 阐明权制度走向之分析 | 第25-28页 |
第三部分 机理论 | 第28-34页 |
一、 哲学基础--程序对话机制之体现 | 第28-29页 |
二、 价值基础--法律的正当程序与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 | 第29-31页 |
三、 现实基础--系辩论主义和处分权主义的重要辅助和补充 | 第31-34页 |
第四部分 本体论 | 第34-44页 |
一、 阐明权行使的原则 | 第34-36页 |
(一) 中立原则 | 第34-35页 |
(二) 救济必要原则 | 第35页 |
(三) 公开原则 | 第35页 |
(四) 对等原则 | 第35-36页 |
(五) 程序原则 | 第36页 |
二、 阐明权行使的方式及主要内容 | 第36-41页 |
(一) 关于证明过程的阐明权 | 第36-38页 |
(二) 关于行使请求权的阐明权 | 第38-40页 |
(三) 关于一些法律术语的阐明权 | 第40页 |
(四) 关于诉讼指挥的阐明权 | 第40-41页 |
三、 阐明权行使的基本限度及必要救济 | 第41-44页 |
(一) 阐明权行使的“度” | 第41-43页 |
(二) 阐明权不当行使时的必要救济 | 第43-44页 |
第五部分 现实论 | 第44-50页 |
一、 阐明权制度在我国的适用现状 | 第44-47页 |
(一) 我国关于阐明权制度的初步立法体系 | 第44-46页 |
(二) 实践中的一般做法 | 第46-47页 |
二、 阐明权制度与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相契合之现实意义 | 第47-50页 |
(一) 有利于明确我国民事审判改革的方向 | 第47-48页 |
(二) 有利于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 第48-49页 |
(三) 有利于实现程序的正当性 | 第49-50页 |
第六部分 余论 | 第50-5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6-57页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