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抗旱相关生理性状的QTL作图
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8-22页 |
·作物抗逆性的生理机制 | 第8-12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 | 第8-9页 |
·可溶性蛋白 | 第9页 |
·渗透调节 | 第9-10页 |
·硝酸还原酶 | 第10页 |
·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 第10-11页 |
·脱落酸 | 第11-12页 |
·吲哚乙酸 | 第12页 |
·胚芽鞘长度 | 第12页 |
·分子标记的类型及特点 | 第12-15页 |
·SSR | 第13-14页 |
·ISSR | 第14页 |
·EST-SSR | 第14-15页 |
·遗传作图 | 第15-16页 |
·QTL 作图 | 第16-19页 |
·单标记作图法 | 第17页 |
·区间作图法 | 第17-18页 |
·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18页 |
·基于混合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18-19页 |
·QTL 定位的统计软件和阈值 | 第19页 |
·作物生理性状的 QTL 作图及基因标记 | 第19-21页 |
·水分利用效率 | 第20页 |
·脱落酸 | 第20页 |
·渗透调节 | 第20-21页 |
·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 | 第21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9页 |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抗旱相关生理性状的测定 | 第22-24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 第22页 |
·可溶性蛋白含量 | 第22页 |
·脯氨酸含量 | 第22-23页 |
·硝酸还原酶活性 | 第23页 |
·气孔导度 | 第23页 |
·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 | 第23页 |
·吲哚乙酸和脱落酸 | 第23-24页 |
·胚芽鞘长度 | 第24页 |
·分子标记分析 | 第24-27页 |
·DNA 的提取 | 第24-25页 |
·ISSR 引物的序号与序列 | 第25-26页 |
·ISSR 反应体系 | 第26页 |
·PCR 扩增程序 | 第26页 |
·变性 | 第26页 |
·胶的制备 | 第26-27页 |
·电泳 | 第27页 |
·银染 | 第27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7-29页 |
·基因型记录 | 第27页 |
·遗传图谱绘制和 QTL 作图 | 第27-28页 |
·QTL 命名方法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46页 |
·SSR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29-35页 |
·生理性状 QTL 分析 | 第35-46页 |
·生理性状在 RIL 群体中的分布 | 第35页 |
·QTL 加性效应分析 | 第35-41页 |
·QTL 互作效应分析 | 第41-46页 |
4 讨论 | 第46-49页 |
·作物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46页 |
·抗旱生理性状的 QTL 检测 | 第46-47页 |
·抗旱生理性状遗传的复杂性 | 第47-48页 |
·QTL 的稳定性 | 第48-49页 |
5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