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入网环境动力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目录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绪论 | 第9-11页 |
| 论文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 本设计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9-10页 |
| 论文主要创新之处 | 第10页 |
| 论文结构和内容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接入网 | 第11-16页 |
| ·接入网的基本概念 | 第11-12页 |
| ·接入网研究重点 | 第12-14页 |
| ·接入网的环境动力监控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环境动力监控系统 | 第16-20页 |
| ·引入环境动力监控的必要性 | 第16页 |
| ·总体框架 | 第16-19页 |
| ·系统功能模型 | 第16-18页 |
| ·硬件总体框架 | 第18页 |
| ·软件总体框架 | 第18-19页 |
| ·系统应用方式及运行环境 | 第19页 |
| ·小结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SDL设计方法 | 第20-28页 |
| ·SDL概述 | 第20-21页 |
| ·概念 | 第20页 |
| ·提出的必要性及其发展 | 第20页 |
| ·SDL介绍 | 第20-21页 |
| ·通信软件的逻辑模型 | 第21-22页 |
| ·SDL RS(运行支撑层) | 第22-28页 |
| ·SDL RS的功能和目的 | 第22-23页 |
| ·SDL RS模型 | 第23-27页 |
| ·RS原语接口 | 第27-28页 |
| 第四章 EPM的SDL分层设计 | 第28-36页 |
| ·EPM的软件分层 | 第28页 |
| ·硬件驱动层 | 第28-31页 |
| ·FLASH驱动设计 | 第29页 |
| ·串口驱动设计 | 第29-31页 |
| ·数字量输入输出驱动设计 | 第31页 |
| ·总控模块 | 第31-33页 |
| ·告警机制 | 第33-36页 |
| 第五章 电源管理 | 第36-44页 |
| ·智能电源管理原理 | 第36页 |
| ·电源协议链路层的实现 | 第36-37页 |
| ·EPM的电源管理机制 | 第37-38页 |
| ·电源登记 | 第38-39页 |
| ·电源协议实现 | 第39-42页 |
| ·电源管理模块 | 第42-44页 |
| 第六章 接入网网管 | 第44-58页 |
| ·电信网络管理系统 | 第44-46页 |
| ·电信网络管理系统的结构 | 第44-45页 |
| ·电信网络管理系统的功能 | 第45-46页 |
| ·接入网网管遇到的问题 | 第46-47页 |
| ·接入网网管遇到的问题 | 第46页 |
| ·管理范围 | 第46-47页 |
| ·EPM所在接入网的网管系统 | 第47-49页 |
| ·网管系统结构 | 第47-49页 |
| ·F接口协议 | 第49页 |
| ·1bit数据链路层协议 | 第49-54页 |
| ·1bit协议内容 | 第49-52页 |
| ·协议实现 | 第52-54页 |
| ·应用层协议 | 第54-56页 |
| ·分类 | 第54页 |
| ·第三层帧格式定义 | 第54-56页 |
| ·应用层帧的优点 | 第56页 |
| ·比较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和F网管协议 | 第56-58页 |
| 第七章 EPM的远程下载功能 | 第58-67页 |
| ·远程下载的必要性 | 第58页 |
| ·远程下载的原理 | 第58页 |
| ·远程下载实现框架 | 第58-60页 |
| ·压缩算法 | 第60-66页 |
| ·字典方法 | 第60页 |
| ·LZ77(滑动窗) | 第60-61页 |
| ·LZSS | 第61-62页 |
| ·改进的LZSS算法 | 第62-66页 |
| ·Flash的擦写 | 第66-67页 |
| 第八章 结束语 | 第67-69页 |
| 论文总结 | 第67-68页 |
| 尚未解决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 第68-69页 |
| 附录 ISST39SF010的擦写 | 第69-74页 |
| 芯片性能 | 第69页 |
| 芯片控制 | 第69-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5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