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1页 |
第一章 保荐制度在我国产生的制度背景及其针对性分析 | 第11-20页 |
一、审批制下的额度指标制 | 第11-12页 |
二、核准制下的通道制 | 第12-15页 |
三、保荐制度及其针对性分析 | 第15-20页 |
第二章 保荐制度基本原则探析 | 第20-27页 |
一、保荐人的中立性原则 | 第20-22页 |
二、保护投资者原则 | 第22-23页 |
三、信息透明化原则 | 第23-25页 |
四、统一监管与自律监管相协调原则 | 第25-27页 |
第三章 保荐制度比较研究及相关建议 | 第27-47页 |
第一节 内地与香港保荐制度差异性比较及其评析 | 第27-38页 |
一、对保荐人的分类 | 第28页 |
二、保荐期限 | 第28-29页 |
三、监管主体 | 第29-30页 |
四、对保荐人的资格要求 | 第30-31页 |
五、对保荐人行为界限的规范 | 第31页 |
六、保荐人内部专业人士的规范 | 第31-34页 |
七、保荐人的申请程序、除名及相应的申诉程序—兼评程序正义 | 第34-35页 |
八、从兜底条款看对保荐人除名时的裁量权 | 第35页 |
九、制裁措施及其申诉程序 | 第35-38页 |
第二节 对完善我国保荐制度的几点建议 | 第38-47页 |
一、应进一步明确证监会的法律地位 | 第38-39页 |
二、应做好保荐制度与民事赔偿制度的衔接 | 第39-41页 |
三、进一步改革发审委员会的工作审核机制 | 第41-43页 |
四、保荐制度应以注册制为目标 | 第43-44页 |
五、应分清保荐人与其他相关主体的若干职责边界 | 第44-46页 |
六、应建立一个保荐信用监管系统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49页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