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二.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三. 正文章节。 | 第12-47页 |
(一) 引言 | 第12页 |
(二) 职工持股制度的法学理论分析。 | 第12-16页 |
1 职工持股制度的建立体现了法的公平价值取向。 | 第13-14页 |
2 职工持股制度是实现职工主人翁地位的法律形式。 | 第14-15页 |
3 职工持股制度是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选择。 | 第15-16页 |
(三) 美国、日本、英国等西方国家职工持股制度介绍及对我们的启示 | 第16-22页 |
1 美国的职工持股计划。 | 第16-19页 |
1 ) 产生和发展 | 第16页 |
2 ) 职工持股计划的形式。 | 第16-17页 |
3 ) 在法律上进行规范。 | 第17-18页 |
4 ) 评价。 | 第18-19页 |
2 日本的职工持股制度。 | 第19-21页 |
1 ) 历史发展。 | 第19-20页 |
2 ) 基本内容。 | 第20页 |
3 ) 评价。 | 第20-21页 |
3 英国的职工持股制度。 | 第21-22页 |
4 对我国实行职工持股制度的启示。 | 第22页 |
(四) 我国职工持股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分析。 | 第22-29页 |
1 产生背景 | 第22-23页 |
2 发展的三个阶段。 | 第23-24页 |
3 职工持股的形式及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1 ) 内部职工股。 | 第24-25页 |
2 ) 职工持股会持股。 | 第25-26页 |
4 我国职工持股存在的问题。 | 第26-29页 |
1 ) 内部职工股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A. 我国职工持股制度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地方或部门特色。 | 第27页 |
B. 职工持有的股份激励作用不明显。 | 第27页 |
C. 开放型的职工持股难以成为维系职工与公司关系的纽带。 | 第27页 |
D. 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管理上存在较多漏洞。 | 第27-28页 |
E. 一次性分配难以吸引新的人才。 | 第28页 |
2 ) 职工持股会持股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A. 职工持股会存在法律障碍。 | 第28页 |
B. 实行职工个人自愿入股,造成股东与非股东职工之间的不均衡。 | 第28页 |
C. 职工股的内部转让问题。 | 第28-29页 |
D. 股份回购存在制度障碍。 | 第29页 |
(五) 完善国有股份公司职工持股制度的若干思考。 | 第29-47页 |
1 职工股份的取得制度。 | 第31-35页 |
1 ) 购股的职工范围 | 第31-32页 |
2 ) 职工股占总股本的比例。 | 第32页 |
3 ) 股份的分配原则。 | 第32-33页 |
4 ) 购股的价格。 | 第33-34页 |
5 ) 资金来源。 | 第34页 |
6 ) 购股方式。 | 第34页 |
7 ) 职工购股时间及可供认购股份的来源。 | 第34-35页 |
2 建立职工持股会制度。 | 第35-41页 |
1 ) 设立持股会的必要性。 | 第35-37页 |
2 ) 持股会的性质和形式。 | 第37-40页 |
3 ) 持股会的设立和职权。 | 第40页 |
4 ) 持股会与公司的关系。 | 第40-41页 |
3 对职工行使股权进行规范。 | 第41-44页 |
1 ). 职工股的股份计算。 | 第41页 |
2 ) 收益权的行使。 | 第41页 |
3 ). 共益权的行使。 | 第41-42页 |
4 ). 股份转让的限制和股份的回购。 | 第42-44页 |
4 国家对职工持股的鼓励和监管。 | 第44-47页 |
四. 中外文献。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