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缩略语 | 第8-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研究内容 | 第12-24页 |
1 文章综述 | 第12-23页 |
·根对水分胁迫的应答 | 第12-15页 |
·根系对水分胁迫的形态学应答 | 第12-13页 |
·根系对水分胁迫的解剖学的应答 | 第13页 |
·根系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学的应答 | 第13-15页 |
·水分胁迫对植物光合机构的影响 | 第15-20页 |
·叶绿素荧光介绍 | 第15-17页 |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测定及其意义 | 第17-18页 |
·水分胁迫下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 | 第18页 |
·荧光技术在水分胁迫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20页 |
·水分胁迫对植物体抗氧化物质的影响 | 第20-23页 |
·抗氧化物质种类及其对胁迫的响应 | 第20-22页 |
·抗氧化转基因与胁迫耐性 | 第22-23页 |
2 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23-24页 |
·选题意义 | 第23页 |
·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23-24页 |
·不同水位深度对水稻根系的影响 | 第23页 |
·水分胁迫对水稻光合特性与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第23页 |
·PEG诱导水分胁迫引起光合作用下降原因的探索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不同水位深度对水稻根系的影响 | 第24-3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4-25页 |
·材料及处理方法 | 第24-25页 |
·柱谷粒重、千粒重及总干物质重 | 第25页 |
·氮、磷、钾含量的测定 | 第25页 |
·根参数的测定 | 第25页 |
·叶片水势测定 | 第25页 |
·数据分析 | 第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28页 |
·不同水位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 | 第25-26页 |
·不同水位对水稻根长和根数的影响 | 第26页 |
·不同水位对水稻N、P、K含量的影响 | 第26页 |
·不同水位对水稻根长和粗的影响 | 第26-27页 |
·不同水位对水稻水势和根冠比的影响 | 第27页 |
·不同水位对水稻根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3 讨论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水分胁迫对水稻光合特性与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第30-3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0-32页 |
·材料及处理方法 | 第30-31页 |
·叶片气体交换及荧光参数的测定 | 第31页 |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 第31页 |
·酶活性测定 | 第31页 |
·膜脂过氧化 | 第31-32页 |
·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撤水和复水处理对水稻叶片色素的影响 | 第32页 |
·撤水和复水处理对水稻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第32-33页 |
·撤水和复水处理对水稻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33-35页 |
·撤水和复水处理对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和影响 | 第35-36页 |
·撤水和复水处理对水稻叶片光响应曲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36页 |
3 结论 | 第36-38页 |
第四章 PEG诱导水分胁迫引起水稻光合下降的原因探讨 | 第38-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页 |
·材料培养和处理 | 第38页 |
·叶片气体交换及荧光参数的测定 | 第38页 |
·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38页 |
·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第38页 |
·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0页 |
·水分胁迫对色素的影响 | 第38页 |
·PEG处理对气体交换及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38-39页 |
·PEG处理对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3 讨论 | 第40-43页 |
第五章 全文讨论和总结 | 第43-46页 |
1 讨论 | 第43-44页 |
·品种抗旱的根系特征 | 第43页 |
·品种抗旱的光合特征及其与根系的关系 | 第43-44页 |
·光合下降的起始原因 | 第44页 |
·PEG模拟干旱处理的可行性 | 第44页 |
·光合下降的起始原因 | 第44页 |
2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5页 |
发表的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