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经营学、森林计测学、森林经理学论文--各林种及林副产品经营论文--林区养殖业论文

紫胶蚧(Kerria lacca Kerr.)生态适应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15页
第一章 引言第15-37页
 1.1 目的意义第15-17页
 1.2 紫胶虫利用和研究的历史第17-23页
  1.2.1 紫胶的理化性质及应用第17-19页
  1.2.2 中国古代利用紫胶的起源第19-22页
   1.2.2.1 关于紫胶虫的记载第19-20页
   1.2.2.2 关于紫胶产地的记载第20页
   1.2.2.3 关于紫胶生产的记载第20-21页
   1.2.2.4 关于紫胶用途的记载第21-22页
  1.2.3 国外利用研究紫胶的历史第22-23页
 1.3 国内外利用、研究紫胶虫的现状第23-37页
  1.3.1 国外利用研究紫胶概况第23-28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28-37页
   1.3.2.1 紫胶虫对不同寄主植物适应性研究第30-33页
   1.3.2.2 不同气候条件对紫胶虫的影响第33-34页
   1.3.2.3 其它因素对紫胶虫的影响第34-37页
第二章 试验点概况及试验设计原则第37-43页
 2.1 试验点概况第37-39页
  2.1.1 红河绿春第37页
  2.1.2 玉溪元江点第37-38页
  2.1.3 思茅墨江点第38页
  2.1.4 红河州红河点第38页
  2.1.5 临沧云县点第38-39页
  2.1.6 思茅孟连点第39页
  2.1.7 楚雄元谋点第39页
 2.2 试验点在云南省的分布及试验点布置原则第39-43页
  2.2.1 试验点在云南省的分布第40页
  2.2.2 试验点布置原则第40-43页
第三章 紫胶蚧生物学研究第43-50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43-45页
  3.1.1 材料第43页
  3.1.2 研究方法第43-45页
 3.2 结果第45-50页
  3.2.1 生活史第45-46页
  3.2.2 生物学特性第46-50页
   3.2.2.1 涌散第46页
   3.2.2.2 固定第46-47页
   3.2.2.3 泌胶第47-48页
   3.2.2.4 泌蜡第48页
   3.2.2.5 性比第48-49页
   3.2.2.6 生殖力第49-50页
第四章 紫胶虫经济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探讨第50-58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50-51页
  4.1.1 材料第50页
  4.1.2 试验点概况第50页
  4.1.3 方法第50-51页
 4.2 公式构建及评价指标选择第51-54页
  4.2.1 紫胶虫种胶评价方法第52-53页
  4.2.2 紫胶虫生产的评价方法第53页
  4.2.3 寄主适应性的评价方法第53-54页
 4.3 结果分析第54-57页
  4.3.1 传统的评价方法第54-55页
  4.3.2 新旧评价方法使用比较第55-57页
 4.4 讨论第57-58页
第五章 紫胶虫种群死亡率探讨与计算方法改进第58-68页
 5.1 材料和方法第58-59页
  5.1.1 材料第58页
  5.1.2 方法第58-59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59-68页
  5.2.1 紫胶蚧种群变化规律第59页
  5.2.2 紫胶蚧寄主植物生长情况第59-64页
  5.2.3 统计方法的讨论与改进第64-68页
第六章 紫胶蚧成虫期泌胶特点研究第68-74页
 6.1 材料和方法第68-69页
  6.1.1 试验材料和地点第68页
  6.1.2 方法第68-69页
 6.2 结果第69-72页
  6.2.1 紫胶蚧成虫期种群密度变化第69-70页
  6.2.2 紫胶蚧成虫期种群密度变化与泌胶速率第70-72页
   6.2.2.1 紫胶蚧成虫期种群密度变化与泌胶量第70页
   6.2.2.2 紫胶蚧成虫历期与个体泌胶量第70-72页
 6.3 讨论第72-74页
第七章 紫胶蚧7种寄主植物”树皮”比较解剖研究第74-86页
 7.1 试验点概况第74页
 7.2 材料与方法第74页
 7.3 观察结果第74-79页
  7.3.1 周皮和皮层比较第75-76页
  7.3.2 石细胞纤维层第76-77页
  7.3.3 自周皮到韧皮部的最小和最大距离第77-78页
  7.3.4 筛管第78-79页
  7.3.5 射线第79页
 7.4 讨论第79-86页
第八章 紫胶蚧觅食时对寄主植物枝条的选择第86-101页
 8.1 材料和方法第86-87页
  8.1.1 材料第86页
  8.1.2 方法第86-87页
 8.2 结果第87-95页
  8.2.1 紫胶蚧觅食行为特点第87-88页
  8.2.2 紫胶蚧觅食时对寄主植物枝条的选择第88-92页
   8.2.2.1 紫胶蚧觅食时对不同枝龄枝条的选择第88-90页
   8.2.2.2 紫胶蚧固定时在不同方向枝条上的分布第90-91页
   8.2.2.3 紫胶蚧觅食时对取食枝条枝径的选择第91-92页
   8.2.2.4 紫胶蚧觅食时对具体取食部位的选择第92页
  8.2.3 不同枝龄、不同部位、不同寄主植物枝条解剖结构比较第92-95页
 8.3 结论与讨论第95-101页
第九章 紫胶蚧寄主植物营养成分与紫胶蚧关系研究第101-122页
 9.1 材料和方法第101页
  9.1.1 材料第101页
  9.1.2 方法第101页
 9.2 结果第101-119页
  9.2.1 紫胶蚧不同寄主植物放虫与未放虫枝条营养成分分析比较第102-111页
   9.2.1.1 紫胶蚧不同寄主植物放虫枝与未放虫枝条氨基酸成分比较第102-105页
   9.2.1.2 紫胶蚧不同寄主植物放虫枝与未放虫枝条无机盐成分比较第105-108页
   9.2.1.3 紫胶蚧不同寄主植物放虫枝与未放虫枝条营养总量比较第108-111页
  9.2.2 紫胶蚧不同寄主植物放虫枝条营养成分聚类分析及与紫胶蚧在寄主植物上表现的关系分析第111-117页
   9.2.2.1 氨基酸聚类分析及与紫胶蚧在寄主植物上表现的关系第111-113页
   9.2.2.2 无机盐聚类分析及与紫胶蚧在寄主植物上表现关系分析第113-115页
   9.2.2.3 营养总量与紫胶蚧在寄主植物上表现的关系分析第115-117页
  9.2.3 紫胶蚧寄生对寄主植物营养成分的影响第117-119页
 9.3 结论与讨论第119-122页
第十章 紫胶蚧在不同寄主植物上交替放养研究第122-132页
 10.1 材料和方法第122-123页
  10.1.1 材料第122页
  10.1.2 研究方法第122-123页
 10.2 结果第123-129页
  10.2.1 固虫密度第123-124页
  10.2.2 性比第124-125页
  10.2.3 死亡率第125-127页
  10.2.4 胶被厚第127-128页
  10.2.5 怀卵量第128页
  10.2.6 泌胶量第128-129页
 10.3 讨论与讨论第129-132页
第十一章 紫胶蚧对气候因子的适应性初步研究第132-175页
 11.1 材料与方法第132-133页
  11.1.1 材料第132页
  11.1.2 方法第132-133页
 11.2 结果与分析第133-170页
  11.2.1 温度对紫胶蚧的影响第133-137页
   11.2.1.1 温度与紫胶蚧的发育第133-135页
   11.2.1.2 温度与紫胶蚧幼虫死亡的关系第135-137页
  11.2.2 降雨对紫胶蚧的影响第137-138页
  11.2.3 相对湿度对紫胶蚧的作用第138-140页
  11.2.4 光对紫胶蚧的影响第140-141页
  11.2.5 风对紫胶蚧的影响第141页
  11.2.6 紫胶蚧在不同试验点寄主植物上的表现第141-170页
   11.2.6.1 紫胶蚧在不同试验点寄主植物上的固虫密度第142-146页
   11.2.6.2 紫胶蚧在不同试验点寄主植物上的性比第146-150页
   11.2.6.3 紫胶蚧在不同试验点寄主植物上的死亡率第150-155页
   11.2.6.4 紫胶蚧在不同试验点寄主植物上的胶被厚第155-158页
   11.2.6.5 紫胶蚧在不同试验点寄主植物上的怀卵量第158-162页
   11.2.6.6 紫胶蚧在不同试验点寄主植物上的个体泌胶量第162-165页
   11.2.6.7 紫胶蚧在不同试验点寄主植物上的虫体重第165-169页
   11.2.6.8 紫胶蚧在不同试验点寄主植物上的虫体大小第169-170页
 11.3 结论与讨论第170-175页
第十二章 云南省紫胶蚧区划第175-186页
 12.1 印度紫胶蚧分布及资源第175页
 12.2 云南省紫胶蚧资源及分布第175-176页
 12.3 紫胶蚧生态适宜区划分第176-182页
  12.3.1 分区原则第176-177页
  12.3.2 分区方法第177-178页
  12.3.3 紫胶蚧生态适宜区划分第178-181页
  12.3.4 各生态适宜区紫胶蚧分布高度范围第181-182页
 12.4 优质紫胶区划第182-186页
致谢第186-187页
参考文献第187-199页
附录第199页

论文共1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齿苋提取液对家兔免疫器官组织形态结构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论信用的民法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