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1页 |
第一章 信用的民法界定 | 第11-27页 |
第一节 信用的历史考察 | 第11-13页 |
一、 从道德范畴到经济范畴的变迁 | 第11-12页 |
二、 从经济学角度看信用 | 第12-13页 |
第二节 信用的比较法考察 | 第13-17页 |
一、 罗马法系中的信用 | 第13-15页 |
二、 英美法系中的信用 | 第15页 |
三、 我国民法学者对信用的阐释 | 第15-17页 |
第三节 金融领域中的信用 | 第17-20页 |
一、 金融中的信用 | 第17-18页 |
二、 从金融信用工具来看信用与财产价值的关系 | 第18-19页 |
三、 从信用要素看信用的评价 | 第19-20页 |
第四节 信用的民法界定 | 第20-25页 |
一、 民法分析信用的路径 | 第20页 |
二、 信用的民法含义 | 第20-21页 |
三、 准确界定信用概念的意义 | 第21-22页 |
四、 信用的民法特征 | 第22-25页 |
第五节 民法如何调整信用 | 第25-27页 |
一、 民法需要调整信用的必要性 | 第25页 |
二、 民法调整信用的方式 | 第25-26页 |
三、 确认信用权和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民法调整信用的新内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信用权的构建 | 第27-38页 |
第一节 构建信用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 第27-29页 |
一、 民法调整信用利益的方式选择 | 第27页 |
二、 是否需要构建信用权 | 第27-29页 |
第二节 信用权的概念界定 | 第29-34页 |
一、 信用权的价值 | 第29-30页 |
二、 什么是信用权 | 第30-33页 |
三、 信用权的特征 | 第33页 |
四、 信用权的独立性:信用权与商誉权的关系 | 第33-34页 |
第三节 信用权的民法救济 | 第34-38页 |
一、 直接保护还是间接保护 | 第34-35页 |
二、 侵害信用权的认定 | 第35-36页 |
三、 对信用权的合理限制 | 第36-38页 |
第三章 社会信用体系的民法调整 | 第38-48页 |
第一节 社会信用体系的界定 | 第38-40页 |
一、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价值 | 第38-39页 |
二、 民法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 | 第39-40页 |
三、 社会信用体系与信用权的关系 | 第40页 |
第二节 社会信用体系立法模式的国际比较 | 第40-44页 |
一、 美国立法模式的状况 | 第40-42页 |
二、 欧洲大陆立法模式的描述 | 第42-43页 |
三、 两种立法模式的比较 | 第43页 |
四、 国际社会信用体系立法对我国的借鉴 | 第43-44页 |
第三节 民法调整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问题 | 第44-48页 |
一、 社会信用体系体现民法从权利本位到社会本位的变迁 | 第44-45页 |
二、 规范国家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行为 | 第45页 |
三、 规范征信机构的组织和行为 | 第45页 |
四、 平衡隐私权与信用信息开放的冲突 | 第45-46页 |
五、 确定信用信息的公开与公正地报告 | 第46-48页 |
第四章 我国民法对信用调整的现状与未来 | 第48-55页 |
第一节 我国立法对信用调整的现状 | 第48-49页 |
一、 我国信用的现状及其民法方面的原因 | 第48页 |
二、 我国信用立法的现状 | 第48-49页 |
第二节 我国民法典草案对信用的规定及其评析 | 第49-51页 |
一、 我国民法典草案中关于信用的规定 | 第49-50页 |
二、 评析 | 第50-51页 |
第三节 我国民法如何调整信用的立法建议 | 第51-55页 |
一、 强化诚实信用原则在民法中的地位 | 第51-52页 |
二、 我国应当构建信用权 | 第52-53页 |
三、 建立调整社会信用体系的民法制度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书目 | 第56-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