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第1-23页 |
一、 引言 | 第11-14页 |
二、 命题的提出 | 第14-17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四、 研究范围 | 第19-20页 |
五、 基本结构设计 | 第20-23页 |
第一章 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基本理论框架 | 第23-51页 |
一、 基本概念 | 第23-27页 |
(一) 虚假陈述及其表现形态 | 第23-25页 |
(二) 民事救济与民事责任 | 第25-27页 |
二、 美国虚假陈述民事责任制度综述 | 第27-37页 |
(一) 普通法下对于虚假陈述的救济 | 第27-30页 |
(二) 证券法下虚假陈述的民事责任 | 第30-36页 |
(三) 简要小结 | 第36-37页 |
三、 我国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 | 第37-41页 |
(一) 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的相关规定 | 第37-39页 |
(二) 相关司法解释 | 第39-41页 |
四、 证券法中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基本理论框架 | 第41-51页 |
(一) 立法模式--责任二元化与统一化的反思 | 第41-44页 |
(二) 立法基点--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性质 | 第44-48页 |
(三) 立法取向--扩张救济 | 第48-51页 |
第二章 信息披露制度的重大性标准 | 第51-85页 |
一、 引言 | 第51-53页 |
二、 美国成文法与判例法中的重大性标准 | 第53-71页 |
(一) 涉及“重大性”的证券法民事责任条款 | 第53-54页 |
(二) 关于重大性标准的重要司法判例及其评析 | 第54-65页 |
(三)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关于重大性概念的解释 | 第65-68页 |
(四) 简要小结--美国经验的启迪 | 第68-71页 |
三、 我国证券法律制度中的重大性标准 | 第71-85页 |
(一) 我国证券法重大性标准反思--从二元化到统一化 | 第71-78页 |
(二) 关于我国虚假陈述民事诉讼与重大性要件的思考 | 第78-85页 |
第三章 虚假陈述的归责原则 | 第85-122页 |
一、 引言 | 第85-87页 |
二、 美国虚假陈述诉讼的注意标准 | 第87-101页 |
(一) 过失责任--虚假陈述的基本归责原则 | 第87-91页 |
(二) 严格责任--虚假陈述的特殊归责原则 | 第91-93页 |
(三) 欺诈故意--反欺诈条款项下的主观要件 | 第93-98页 |
(四) 美国经验之小结 | 第98-101页 |
三、 关于我国虚假陈述行为归责原则的反思与重构 | 第101-122页 |
(一) 虚假陈述归责原则的理论框架 | 第101-110页 |
(二) 不同责任主体的归责原则 | 第110-122页 |
第四章 虚假陈述的因果关系 | 第122-151页 |
一、 引言 | 第122-124页 |
二、 虚假陈述因果关系的理论架构 | 第124-126页 |
三、 美国判例法的实践及其评析 | 第126-142页 |
(一) LIST规则与“未披露例外” | 第126-129页 |
(二) 欺诈市场理论的产生及其运用--“信赖要件”之推定 | 第129-133页 |
(三) 欺诈市场理论的晚近发展--“关联性要件”之推定 | 第133-134页 |
(四) 欺诈市场理论评析 | 第134-142页 |
四、 关于我国虚假陈述案因果关系问题的反思 | 第142-151页 |
(一) 我国最早的两例股民状告上市公司虚假陈述案始末 | 第142-145页 |
(二) 关于因果关系问题的主要困扰因素 | 第145-147页 |
(三) 解决因果关系问题的对策--推定与举证倒置 | 第147-149页 |
(四) 进一步思考--因果关系推定的必要平衡机制 | 第149-151页 |
第五章 虚假陈述的损害赔偿 | 第151-202页 |
一、 引言 | 第151-152页 |
二、 美国证券欺诈案件的民事救济 | 第152-177页 |
(一) 基本损害赔偿 | 第153-161页 |
(二) 附带损害赔偿 | 第161-162页 |
(三) 其他救济方式 | 第162-166页 |
(四) 主要救济方法的计算比较 | 第166-169页 |
(五) 关于美国司法经验的理论探讨 | 第169-177页 |
三、 关于我国虚假陈述案损害赔偿规则的思考 | 第177-202页 |
(一) 计算和界定损害赔偿额的基本原则 | 第177-179页 |
(二) 损害赔偿范围的界定 | 第179-185页 |
(三) 投资差额损失赔偿额的计算 | 第185-202页 |
结束语 | 第202-204页 |
参考文献 | 第204-2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