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言 | 第1-31页 |
1.1 多酸化学发展趋势 | 第11-16页 |
1.1.1 多酸化学发展前景 | 第11页 |
1.1.2 多酸化学合成和结构的新进展 | 第11-16页 |
1.2 有机胺修饰的多金属氧酸盐的水热合成 | 第16-30页 |
1.2.1 水热合成概述 | 第16-17页 |
1.2.2 有机胺在构筑化合物中的作用 | 第17页 |
1.2.3 有机胺为模板剂的钼氧化合物的水热合成 | 第17-24页 |
1.2.3.1 有机胺作为电荷补偿、空间填充和结构导向剂的Mo-O簇杂化化合物 | 第17-20页 |
1.2.3.2 有机胺作为配体直接键连到钼氧骨架上构筑的杂化化合物 | 第20-21页 |
1.2.3.3 有机胺作为配体与金属键合构筑的钼氧杂化化合物 | 第21-24页 |
1.2.4 有机胺为模板剂的钒氧化合物的水热合成 | 第24-30页 |
1.2.4.1 有机胺作为电荷补偿的钒氧化合物 | 第24-25页 |
1.2.4.2 有机胺作为配体直接键连到钒氧骨架上的杂化化合物 | 第25-27页 |
1.2.4.3 有机胺作为配体与金属键合构筑的钒氧杂化化合物 | 第27-30页 |
1.3 本论文选题及目的 | 第30-31页 |
第二章 螺旋型化合物[H_3N(CH_2)_2NH_2(CH_2)_2NH_3]_2[Mo_9O_(30)]_∞的水热合成和结构表征 | 第31-41页 |
2.1 前言 | 第3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1-32页 |
2.2.1 试剂与仪器 | 第31-32页 |
2.2.2 水热合成 | 第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39页 |
2.3.1 晶体结构 | 第32-37页 |
2.3.2 合成 | 第37-38页 |
2.3.3 物理测试 | 第38-39页 |
2.3.3.1 IR光谱 | 第38页 |
2.3.3.2 元素分析 | 第38-39页 |
2.3.3.3 TGA/DTA分析 | 第39页 |
2.4 结论 | 第39-41页 |
第三章 手性层状化合物{[(phen)V~ⅣO]_2(V_2~ⅤO_5)(HPO_4)}_n的水热合成和结构表征 | 第41-49页 |
3.1 前言 | 第4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1-42页 |
3.2.1 试剂与仪器 | 第41-42页 |
3.2.2 水热合成 | 第4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2-48页 |
3.3.1 晶体结构 | 第42-46页 |
3.3.2 合成 | 第46-47页 |
3.3.3 物理测试 | 第47-48页 |
3.3.3.1 IR光谱 | 第47-48页 |
3.3.3.2 元素分析 | 第48页 |
3.4 结论 | 第48-49页 |
第四章 一维双链化合物[Fe(o-phen)MoO_4]_n的水热合成和结构表征 | 第49-58页 |
4.1 前言 | 第4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9-50页 |
4.2.1 试剂与仪器 | 第49-50页 |
4.2.2 水热合成 | 第5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0-57页 |
4.3.1 晶体结构 | 第50-55页 |
4.3.2 合成 | 第55页 |
4.3.3 物理测试 | 第55-57页 |
4.3.3.1 IR光谱 | 第55页 |
4.3.3.2 元素分析 | 第55页 |
4.3.3.3 ESR光谱 | 第55-57页 |
4.4 结论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直线型双官能化[Mo_6O_(19)]~(2-)的芳香胺衍生物[Bu_4N]_2[Mo_6O_(17)(NAr)_2] | 第58-65页 |
5.1 前言 | 第58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8-59页 |
5.2.1 试剂与仪器 | 第58-59页 |
5.2.2 化合物制备 | 第5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9-64页 |
5.3.1 晶体结构 | 第59-63页 |
5.3.2 合成 | 第63页 |
5.3.3 物理测试 | 第63-64页 |
5.4 结论 | 第64-65页 |
附录 | 第6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7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