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保护学论文--森林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虫害及其防治论文

松材线虫携带细菌与松材线虫的关系及其致病作用研究

前言第1-10页
上篇 文献综述第10-19页
 第一章 松材线虫病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第11-17页
  1 松材线虫病的病理生理学和组织病理学第11-12页
  2 生化因子与松材线虫病的关系第12-17页
   ·酶第12-13页
   ·毒素第13-14页
   ·与松材线虫病有关的微生物及其致病作用第14-15页
   ·松材线虫携带细菌的种类和方式第15-16页
   ·拟松材线虫的致病性第16-17页
 第二章 病原线虫与细菌共同构成的植物侵染病害第17-19页
下篇 研究报告第19-58页
 第一章 线虫携带细菌的分离与毒性测定第20-2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0-22页
   ·线虫的分离、纯化与培养第20页
   ·线虫的鉴定第20页
   ·细菌的分离、纯化与保存第20-21页
   ·细菌培养原液的毒性测定第21页
   ·毒素原液热稳定性测定第21-2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2-27页
   ·线虫分离和鉴定结果第22页
   ·细菌分离结果第22-23页
   ·细菌培养原液的毒性测定第23页
   ·毒素原液热稳定性测定第23-27页
  3 小结与讨论第27-29页
 第二章 线虫携带细菌的鉴定第29-3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9-30页
   ·细菌的来源第29页
   ·鉴定方法第29-3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0-31页
   ·培养性状第30页
   ·革兰氏染色和氧化酶反应第30页
   ·仪器鉴定第30-31页
  3 小结与讨论第31-34页
 第三章 不同线虫与细菌结合的致病性第34-4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4-36页
   ·细菌的来源第34页
   ·线虫的无菌化处理与培养第34页
   ·无菌苗的培育第34页
   ·愈伤组织的培育第34页
   ·接种实验第34-35页
   ·接种后的再分离第35-3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6-41页
   ·黑松无菌苗接种及再分离第36页
   ·黑松愈伤组织接种第36-41页
  3 小结与讨论第41-43页
 第四章 线虫与细菌的相互关系研究第43-5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3-44页
   ·不同线虫对细菌繁殖的影响第43页
   ·细菌对松材线虫繁殖的影响第43-44页
   ·细菌对线虫的附着能力第44页
   ·线虫体表电镜观察第4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4-50页
   ·不同线虫对细菌繁殖的影响第44页
   ·细菌对松材线虫繁殖的影响第44页
   ·细菌对不同线虫的附着能力第44-47页
   ·线虫体表电镜观察第47-50页
  3 小结与讨论第50-52页
 第五章 线虫体表可溶性多糖含量的测定第52-5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2-53页
   ·使用的线虫种类第52页
   ·线虫体表可溶性多糖的萃取第52页
   ·线虫体表可溶性多糖含量的测定第52-5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3-54页
  3 小结与讨论第54-55页
 第六章 无菌松材线虫对10年生黑松致病性测定第55-5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5-56页
   ·松材线虫的无菌化处理与培养第55页
   ·野外接种第55页
   ·接种后的再分离第55-5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6页
   ·发病结果检查第56页
   ·再分离结果第56页
  3 小结与讨论第56-58页
总结与讨论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下一篇:北宋使辽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