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研究方案 | 第17页 |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数据来源 | 第17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9-21页 |
·创新之处 | 第19页 |
·不足之处 | 第19-21页 |
2 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 第21-30页 |
·基本概念 | 第21-22页 |
·城镇体系 | 第21页 |
·城镇体系规划 | 第21页 |
·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基础理论 | 第22-25页 |
·中心地理论 | 第22-23页 |
·增长极核理论 | 第23页 |
·梯度推移理论 | 第23-24页 |
·经济基础理论 | 第24-25页 |
·城镇体系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5-30页 |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25-26页 |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 第26页 |
·城镇体系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第26-30页 |
3 经济学理论在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应用 | 第30-43页 |
·规模经济原理 | 第30-33页 |
·规模经济的含义 | 第30-31页 |
·规模经济原理在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应用 | 第31-33页 |
·聚集效应原理 | 第33-35页 |
·聚集效应的概念 | 第33页 |
·聚集效应在确定城镇边界中的作用 | 第33-34页 |
·聚集效应在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应用 | 第34-35页 |
·比较优势原理 | 第35-37页 |
·比较优势原理的含义 | 第35-36页 |
·比较优势原理在城镇体系规划中的运用 | 第36-37页 |
·外部性原理 | 第37-43页 |
·外部性的含义 | 第37-38页 |
·城镇发展中的外部性分析 | 第38-43页 |
4 江苏省城镇体系的历史基础与现状分析 | 第43-63页 |
·历史基础分析 | 第43-47页 |
·建国前江苏省城镇体系历史演变过程 | 第43-44页 |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江苏省城镇体系发展过程 | 第44页 |
·改革开放以后城镇体系发展过程 | 第44-47页 |
·江苏省城镇体系的现状分析 | 第47-63页 |
·城镇体系的规模等级结构 | 第47-51页 |
·城镇体系的地域空间结构 | 第51-54页 |
·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 | 第54-56页 |
·城镇体系网络系统结构 | 第56-58页 |
·城镇体系规模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 第58-63页 |
5 江苏省城镇体系发展条件分析 | 第63-81页 |
·人口因素 | 第63-64页 |
·概况 | 第63-64页 |
·人口因素对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的影响分析 | 第64页 |
·资源因素 | 第64-70页 |
·地理位置 | 第64-65页 |
·土地资源 | 第65-67页 |
·水资源 | 第67-68页 |
·矿产资源 | 第68页 |
·生物资源 | 第68-69页 |
·旅游资源 | 第69-70页 |
·环境状况 | 第70-72页 |
·概况 | 第70-71页 |
·环境因素对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的影响分析 | 第71-72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72-81页 |
·江苏省社会经济的现状特征 | 第72-74页 |
·交通运输条件 | 第74-76页 |
·技术条件 | 第76-78页 |
·对外贸易 | 第78-79页 |
·社会经济条件对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的影响 | 第79-81页 |
6 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的经济分析 | 第81-107页 |
·城镇经济区的划分 | 第81-92页 |
·城镇经济区的概念 | 第81页 |
·城镇经济区划分的原则 | 第81页 |
·江苏省城镇经济区划分的经济分析 | 第81-92页 |
·江苏省及各个城镇经济区城市化水平的预测 | 第92-98页 |
·城市化的定义 | 第92-93页 |
·城市化水平的测度 | 第93页 |
·江苏省及各个城镇经济区城市化水平的预测 | 第93-98页 |
·江苏省及各个城镇经济区的城镇人口预测 | 第98-105页 |
·江苏省及各个城镇经济区的总人口预测 | 第98-99页 |
·江苏省及各个城镇经济区城市人口的预测 | 第99-100页 |
·江苏省主要城镇的人口预测 | 第100-105页 |
·江苏省小城镇数量的预测 | 第105-107页 |
7 江苏省可持续城镇体系规划方案及实施对策建议 | 第107-120页 |
·规划方案 | 第107-116页 |
·城镇等级规模与定位 | 第107-113页 |
·城镇发展轴 | 第113-115页 |
·城镇经济区 | 第115-116页 |
·规划方案实施的对策建议 | 第116-120页 |
·城镇发展应当发挥比较优势,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 | 第116-117页 |
·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 第117页 |
·以市场调节为主,辅以合理的政府干预 | 第117页 |
·城镇体系规划应与外部人环境相适应 | 第117-118页 |
·城镇经济应讲究可持续发展 | 第118-119页 |
·正确处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 第119-120页 |
8 总结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5页 |
附录1: 江苏省县(市)综合实力分级图(2001) | 第125-126页 |
附录2: 江苏省城镇体系现状图(2001) | 第126-127页 |
附录3: 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图(2010) | 第127-128页 |
附录4: 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图(2020) | 第128-129页 |
附录5: 江苏省城镇空间组织规划图(2020)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