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虫害论文

转CryIAc和CpTi基因水稻抗虫性比较及高羊茅植株再生

致谢第1-6页
中文摘要第6-8页
英文摘要第8-13页
第一章 农杆菌遗传转化单子叶植物的研究进展第13-30页
 1.1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机理第13-17页
  1.1.1 农杆菌种类及Ti质粒第14-16页
  1.1.2 T-DNA的分泌系统第16-17页
 1.2 农杆菌介导单子叶植物转基因的研究第17-21页
  1.2.1 农杆菌介导单子叶植物转化的限制因子第17-21页
   1.2.1.1 植物体的创伤反应第18页
   1.2.1.2 外植体的选择第18-19页
   1.2.1.3 农杆菌感染及共培养第19-20页
   1.2.1.4 筛选标记基因的选择第20-21页
   1.2.1.5 基因型的影响第21页
 1.3 转基因水稻中标记基因的去除第21-22页
 1.4 农杆菌介导法转基因技术的优势及展望第22-25页
 参考文献:第25-30页
第二章 作物抗虫转基因的研究第30-47页
 2.1 抗虫基因工程发展的必要性第30页
 2.2 抗虫基因种类第30-38页
  2.2.1 Bt基因的研究和应用第31-34页
   2.2.1.1 杀虫机理第32-33页
   2.2.1.2 Bt基因存在的问题第33-34页
  2.2.2 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研究和应用第34-37页
   2.2.2.1 蛋白酶抑制剂作用机理第34-35页
   2.2.2.2 蛋白酶抑制剂和Bt的比较第35-37页
  2.2.3 植物外源凝集素基因及其它抗虫基因第37-38页
 2.3 抗虫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第38-41页
  2.3.1 生态安全性分析第38-39页
  2.3.2 转基因作物的食用安全性分析第39-41页
 参考文献:第41-47页
第三章 草坪草生物技术研究进展第47-57页
 3.1 组织培养和原生质体培养第47-48页
 3.2 遗传转化第48-50页
 3.3 筛选标记基因第50-51页
 3.4 转基因植株第51-52页
 3.5 安全性讨论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第四章 农杆菌介导培矮64S的研究第57-70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8-61页
  4.1.1 品种、菌株、质粒和试剂第58页
  4.1.2 愈伤组织诱导第58页
  4.1.3 双元载体导入农杆菌第58-59页
  4.1.4 农杆菌培养和共培养第59页
  4.1.5 GUS检测方法第59-60页
  4.1.6 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和植株再生第60页
  4.1.7 水稻基因组DNA的小量提取第60-61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61-64页
  4.2.1 不同培养基对培矮64S愈伤诱导的效果第61页
  4.2.2 光照对培矮64S愈伤诱导及瞬间表达的影响第61-62页
  4.2.3 培养基对GUS瞬间表达的影响第62页
  4.2.4 共培养时间对培矮64S转基因瞬间表达的影响第62-63页
  4.2.5 筛选压对抗性愈伤产生的影响第63-64页
  4.2.6 分化培养基的筛选第64页
 4.3 培矮64S转基因植株PCR分析及GUS检测第64-65页
 4.4 讨论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0页
第五章 转CrylAc、CpTi基因水稻对纵卷叶螟抗性比较的研究第70-89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72-74页
  5.1.1 品种、菌株、质粒第72页
  5.1.2 农杆菌转化方法第72-73页
  5.1.3 水稻基因组DNA及mRNA的提取第73页
  5.1.4 T3代对纵卷叶螟的抗性第73-74页
  5.1.5 T3代对大螟的抗性鉴定第74页
  5.1.6 T3代农艺性状考查第74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74-80页
  5.2.1 转基因水稻植株的PCR鉴定第74-75页
  5.2.2 转基因水稻植株的RT—PCR鉴定第75-77页
  5.2.3 T3代对纵卷叶螟自然条件下的抗性第77-78页
  5.2.4 T3代对纵卷叶螟接虫条件下的抗性第78-79页
  5.2.5 T3代对大螟的抗性第79-80页
 5.3 T3代农艺性状第80-81页
 5.4 讨论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89页
第六章 高羊茅组织培养的研究第89-102页
 6.1 激素对高羊茅愈伤组织诱导及其分化的影响第90-95页
  6.1.1 材料与方法第90-91页
   6.1.1.1 材料及灭菌第90页
   6.1.1.2 愈伤组织诱导第90-91页
   6.1.1.3 愈伤组织分化第91页
  6.1.2 结果与分析第91-94页
   6.1.2.1 激素浓度对出芽、出愈率影响第91-92页
   6.1.2.2 不同培养基对愈伤诱导的影响第92-93页
   6.1.2.3 2,4-D+BA不同配比对愈伤诱导的影响第93页
   6.1.2.4 不同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第93-94页
  6.1.3 讨论第94-95页
 6.2 植物调节剂在高羊茅组织培养中的应用第95-99页
  6.2.1 材料与方法第96页
   6.2.1.1 材料及灭菌第96页
   6.2.1.2 愈伤组织诱导第96页
   6.2.1.3 愈伤组织分化第96页
  6.2.2 结果与分析第96-98页
   6.2.2.1 S-3307、PP333对高羊茅愈伤诱导的影响第96-97页
   6.2.2.2 不同S-3307、PP333浓度对高羊茅分化的影响第97-98页
  6.2.3 讨论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2页
附表A 已经命名的Bt蛋白基因(2003.3)第102-105页
附录B 表目录第105-106页
附录C 图目录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型企业资金控制模式与改进:CSIC集团的案例
下一篇:水稻与白叶枯病菌互作中活性氧与过敏性细胞死亡相关因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