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基本有机化学工业论文--脂肪族化合物(无环化合物)的生产论文--脂肪族醇(醇、羟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论文--脂肪族醇论文

脱硫、换热、合成甲醇三功能集成反应器的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第一章 概述第12-14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4-36页
 1 化学反应器人为非定态操作第14-18页
   ·周期性改变操作参数第14-16页
     ·操作参数正弦变化第14-15页
     ·进料组成周期性阶式变化第15-16页
     ·原料组成呈周期性锯齿形变化第16页
   ·催化剂周期运动第16页
   ·流向变换第16-18页
     ·SO_2催化氧化第17页
     ·VOCs催化燃烧第17-18页
     ·NOx的脱除第18页
 2 流向变换合成甲醇第18-21页
   ·实验研究第18-19页
   ·模型化研究第19-21页
     ·拟均相模型第19-20页
     ·非均相模型第20-21页
    (1) 平推流模型第20页
    (2) 反应扩散模型第20-21页
 3 合成甲醇的反应化学第21-31页
   ·化学计量学第21页
   ·平衡常数第21-22页
   ·反应机理和反应动力学第22-29页
     ·催化剂的活性中心第22-24页
    (1) 高度分散的Cu~0第22-23页
    (2) Cu~+-ZnO晶格缺陷固溶体第23页
    (3) ZnO-CuO氧空位是活性中心第23-24页
    (4) Cu~+-Cu~0二维结构是活性中心第24页
     ·相关物种的吸附第24-25页
     ·合成甲醇反应网络第25-29页
    (1) CO加氢第25-26页
    (2) CO_2加氢第26-27页
    (3) 综合反应网络第27-28页
    (4) H_2O、CH_3OH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第28-29页
   ·合成甲醇反应动力学第29-31页
 4 本文研究内容及工作设想第31-32页
 参考文献第32-36页
第三章 脱硫剂脱除H_2S的反应动力学研究第36-54页
 1 合成甲醇原料气脱硫技术现状第36-39页
   ·合成甲醇原料气第36-37页
   ·合成甲醇原料气脱硫技术第37-39页
     ·概况第37页
     ·氧化锌脱硫剂第37-38页
     ·氧化锌脱硫反应平衡常数第38-39页
 2 气固非催化反应的动力学模型第39-42页
   ·氧化锌脱硫动力学的前人研究第39-40页
     ·本征动力学第39页
     ·宏观动力学第39-40页
   ·动力学模型第40-42页
     ·收缩核模型第40-41页
     ·体积反应模型第41页
     ·粒子模型第41-42页
 3 T306脱除H_2S的动力学实验第42-47页
   ·实验目的第42-43页
   ·实验材料第43页
   ·实验流程第43页
   ·预备实验第43-45页
     ·确定适宜的Zn(Ac)_2浓度第43-44页
     ·分析操作的空白实验第44页
     ·管路吸硫空白实验第44-45页
   ·实验条件第45页
   ·实验数据第45-47页
 4 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第47-49页
   ·气固非催化固定床积分反应器数学模型第47-48页
   ·数值解法第48-49页
     ·离散化方法第48-49页
     ·模型参数最优估计方法第49页
 5 结果分析第49-52页
 6 结论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4页
第四章 流向变换合成甲醇的实验研究第54-94页
 1 实验流程第54-57页
   ·供气系统第54-55页
   ·反应控制系统第55-56页
     ·流程第55-56页
     ·控制第56页
   ·尾气分析系统第56-57页
 2 实验条件第57-59页
   ·原料气的组成第57-58页
   ·流向变换周期第58页
   ·实验条件汇总第58-59页
 3 实验设备安装与调试第59-64页
   ·实验用反应器第59-60页
     ·反应器的外形结构第59页
     ·床层的装填第59-60页
     ·加热与保温第60页
   ·温度采集与显示第60-61页
     ·数据采集卡和数模转换板的调试第60-61页
     ·热电偶的校正第61页
   ·色谱分析仪的调试第61-63页
     ·气相分析第61页
     ·液相分析第61-62页
     ·样品分析第62-63页
    (1) 气样分析第62-63页
    (2) 液样分析第63页
   ·实验流程整体调试第63-64页
 4 流向变换合成甲醇性能的实验研究第64-81页
   ·预备工作第64-65页
   ·实验工作第65页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65-77页
     ·周期操作循环定态的形成第65-67页
     ·操作周期对反应器性能的影响第67-69页
     ·流量对反应器性能的影响第69-72页
     ·原料气浓度对反应器性能的影响第72-76页
     ·催化剂装量对反应器性能的影响第76-77页
   ·流向变换操作特征分析第77-81页
     ·热波峰值第79页
     ·热波移动速度第79-80页
     ·CO时均转化率第80-81页
     ·CO_2出口浓度第81页
   ·结论第81页
 5 与传统定态操作性能的对比第81-85页
   ·实验步骤第82-83页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83-84页
     ·定态操作的温度分布第83-84页
     ·定态操作的其它性能指标第84页
     ·定态、非定态操作的转化率对比第84页
   ·结论第84-85页
 6 最低自热浓度的实验研究第85-89页
   ·实验步骤第85-86页
   ·实验结果分析第86-88页
   ·结论第88-89页
 7 飞温现象的实验研究第89-93页
   ·实验步骤第89-90页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90-92页
     ·正常流向变换实验条件第90页
     ·提高反应初始温度第90-91页
     ·提高催化剂装量第91-92页
     ·提高原料气的流量第92页
   ·结论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94页
第五章 流向变换合成甲醇固定床催化反应器数学模型第94-122页
 1 瞬态非均相数学模型第94-99页
   ·建立模型的假设第94-95页
   ·模型的建立第95-99页
     ·催化剂床层能量守恒微分方程第95-96页
     ·催化剂床层质量守恒微分方程第96页
     ·脱硫剂床层的守恒方程第96-98页
    (1) 能量守恒微分方程第97页
    (2) 质量守恒方程第97-98页
     ·初始与边界条件第98-99页
 2 数值解法第99-105页
   ·离散化方法第99-100页
   ·离散数学模型第100-105页
     ·k+1+j=2n偶数第101-102页
    (1) 0≤z≤L1及L2≤z≤L段第101页
    (2) L1≤z≤L2段第101-102页
     ·k+1+j=2n+1奇数第102-103页
    (1) 0≤z≤L1及L2≤z≤L段第102页
    (2) L1≤z≤L2段第102-103页
     ·初始与边界条件的离散化第103页
     ·数值计算方法第103-105页
   ·模型参数优化估值方法第105页
 3 模型参数第105-113页
   ·反应器、催化剂几何及物性参数第105-107页
   ·反应物系的物性参数第107-110页
     ·反应体系各物种的等压热容第107-108页
     ·反应体系各物种的逸度系数第108页
     ·混合气体的粘度和导热系数第108-109页
     ·混合气体的扩散系数第109-110页
   ·标准反应焓第110页
   ·反应平衡常数第110-111页
   ·反应动力学参数第111页
   ·床层传递参数第111-112页
   ·模型参数的计算第112-113页
 4 流向变换合成甲醇反应器性能模拟第113-120页
   ·模型计算调整第113-115页
     ·反应器热损失估算第113-114页
     ·逸度系数的调整第114-115页
   ·模型参数的评估第115-116页
   ·反应器性能模拟第116-120页
     ·开工期间瞬时浓度分布第116-117页
     ·循环定态时操作周期对浓度分布的影响第117页
     ·循环定态时流量对浓度分布的影响第117-118页
     ·开工期间温度的瞬时分布第118-119页
     ·反应器的脱硫性能第119-120页
   ·结论第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2页
第六章 结论第122-125页
附录第125-131页
 附录A 碘量分析法第125-127页
 附录B 毛细管流量计的标定第127页
 附录C 热电偶的校正第127-129页
 附录D 质量流量计校正第129-130页
 附录E 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第130-131页
符号说明第131-134页
致谢第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碳—碳键偶联共轭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下一篇:醋酸乙烯酯(VAC)、马来酸酐(MAH)及VAC/MAH体系非均相接枝聚合反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