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晚明诗歌研究

内容提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引  言第7-14页
第一章 晚明诗歌现象陈述第14-28页
 第一节 晚明诗歌地域性特征第14-17页
 第二节 晚明士人心态与诗歌风尚第17-19页
 第三节 文人结社与诗坛风会第19-23页
 第四节 布衣山人诗与诗坛盟权下移第23-28页
第二章 万历初期后七子诗歌运动考察第28-52页
 第一节 后七子派中兴与界内新变概述第28-32页
 第二节 王世贞晚年诗歌批评与创作第32-37页
 第三节 汪道昆与新安诗群第37-41页
 第四节 末五子论第41-50页
 余  论第50-52页
第三章 徐渭、汤显祖、李贽·附论学人诗第52-71页
 第一节 畸于人而侔于天——徐渭诗歌艺术精神第52-58页
 第二节 世总为情,情生诗歌——汤显祖的诗化人生第58-61页
 第三节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狂狷哲人李贽的情感世界第61-65页
 第四节 从击壤体到性灵诗——晚明前期学人诗第65-71页
第四章 公安派研究第71-93页
 第一节 公安派兴衰始末第71-76页
 第二节 袁宏道独抒性灵之诗第76-81页
 第三节 江盈科元神活泼之诗第81-84页
 第四节 袁宗道“士先器识而后文艺”之诗第84-87页
 第五节 陶望龄偏至独造之诗第87-89页
 第六节 袁中道简论第89-90页
 余论第90-93页
第五章 竟陵派诗文化探微第93-110页
 第一节 竟陵派诗化人生的追求第93-95页
 第二节 竟陵派的形成与诗风传播第95-98页
 第三节 幸托冰霜晚自持,一段寒神能立俗——钟惺激宕孤清之诗第98-101页
 第四节 漠漠天外寻,月缕一魂深——谭元春平凡清泠之诗第101-103页
 第五节 竟陵派重要诗人论第103-107页
 第六节 简论钟惺和钱谦益文坛公案及竟陵派的诗史意义第107-110页
第六章 山左论诗主流及诗歌创作第110-120页
 第一节 山左诗歌理论概述第110-114页
 第二节 山左前期三家诗公鼐、冯琦、于慎行第114-117页
 第三节 箕踞悲歌王象春、公鼒第117-120页
第七章 晋安诗派第120-131页
 第一节 晋安诗派概述第120-125页
 第二节 闽中二徐:徐熥、徐(火勃)第125-126页
 第三节 谢肇淛清圆俊朗之诗第126-127页
 第四节 曹学佺浅淡情至之诗第127-131页
第八章 江、浙诗人谱第131-146页
 第一节 晚明江、浙诗歌文化背景简说第131-133页
 第二节 东南山人之冠陈继儒第133-136页
 第三节 吴门诗人王稚登、张献翼第136-139页
 第四节 孤云独往还的徐霞客第139-141页
 第五节 涤空孤诣的王思任·附论张岱第141-146页
第九章 东林、复社、几社诗歌研究第146-165页
 第一节 小心传道脉,劲节挽狂澜——东林文人集团述略第146-150页
 第二节 复社、几社复兴绝学的结社活动第150-153页
 第三节 复社、几社的诗歌批评第153-155页
 第四节 东林诗人高攀龙·附论杨涟、黄道周、刘宗周第155-158页
 第五节 复社诗人吴应箕·附论杨廷枢、刘曙、吴昜第158-160页
 第六节 几社诗人陈子龙·附论夏完淳第160-163页
 余  论第163-165页
第十章 讵惟闺秀,足当大家——晚明女性诗界考察第165-178页
 第一节 晚明女诗人概述第165-168页
 第二节 吴江沈宜修与叶氏三姐妹第168-173页
 第三节 嘉兴黄氏女性诗群、吴门二大家、秦淮诗群第173-176页
 余  论第176-178页
结  语第178-181页
附录一: 晚明文人结社考第181-202页
附录二: 晚明女诗人一览表第202-209页
主要参考书目第209-216页

论文共2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图象隐藏理论与应用研究
下一篇:模型规范化与多主体域组织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