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 第1-10页 |
1.1 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1.2 爆炸焊接的特点 | 第9-10页 |
1.3 研究的内容 | 第10页 |
2. 国内外发展状况 | 第10-11页 |
2.1 国外发展状况 | 第10-11页 |
2.2 国内发展状况 | 第11页 |
3. 爆炸焊接与爆炸硬化理论分析 | 第11-27页 |
3.1 爆炸焊接理论分析 | 第11-27页 |
3.1.1 爆炸载荷作用下,金属复板的运动规律 | 第12-19页 |
3.1.2 高速飞行下复板碰撞和射流形成机理 | 第19-21页 |
3.1.3 波的形成机理 | 第21-27页 |
3.2 爆炸硬化原理及特点 | 第27页 |
4. 实验方法与装置 | 第27-33页 |
4.1 实验方案的提出 | 第27-28页 |
4.2 爆炸焊接实验 | 第28-31页 |
4.2.1 金属材料的组合、材料的成分及性能 | 第28-29页 |
4.2.2 炸药的选取 | 第29页 |
4.2.3 爆炸焊接初始参数的确定 | 第29-31页 |
4.2.4 实验准备 | 第31页 |
4.2.5 实验装置 | 第31页 |
4.2.6 实验步骤 | 第31页 |
4.2.7 实验记录 | 第31页 |
4.3 爆炸硬化实验 | 第31-32页 |
4.3.1 实验材料的选取 | 第31-32页 |
4.3.2 实验装置 | 第32页 |
4.3.3 实验步骤 | 第32页 |
4.3.4 实验记录 | 第32页 |
4.4 性能实验 | 第32-33页 |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3-51页 |
5.1 铝-铝爆炸焊接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3-34页 |
5.2 铝-钢爆炸焊接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41页 |
5.2.1 问题分析 | 第34-37页 |
5.2.2 金相观察分析 | 第37页 |
5.2.3 显微硬度分析 | 第37-38页 |
5.2.4 结合界面的SEM分析 | 第38-39页 |
5.2.5 结合界面的TEM分析 | 第39-40页 |
5.2.6 LY12-A3钢爆炸焊接结合界面的 | 第40-41页 |
5.3 钢-钢爆炸焊接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5.3.1 现象分析 | 第41页 |
5.3.2 金相观察分析 | 第41-42页 |
5.3.3 显微硬度分析 | 第42-43页 |
5.3.4 结合界面的SEM分析 | 第43-44页 |
5.3.5 结合界面的TEM分析 | 第44页 |
5.3.6 A3钢-A3钢的爆炸焊接结合界面的讨论 | 第44-45页 |
5.4 铜-钢爆炸焊接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5.4.1 现象分析 | 第45页 |
5.4.2 金相观察分析 | 第45-46页 |
5.4.3 显微硬度分析 | 第46页 |
5.4.4 结合界面的SEM分析 | 第46-48页 |
5.4.5 结合界面的TEM分析 | 第48页 |
5.4.6 H62黄铜/A3钢爆炸焊接结合界面的讨论 | 第48-49页 |
5.5 爆炸焊接机理的探讨 | 第49页 |
5.6 爆炸硬化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6. 结论 | 第51-52页 |
7.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表 | 第55-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