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页 |
1.1 农林复合经营的兴起及发展历程 | 第7-8页 |
1.2 国内外农林间作复合经营主要研究内容回顾 | 第8-16页 |
1.2.1 农林间作的多用途树种研究 | 第8-9页 |
1.2.2 农林间作复合经营的分类 | 第9-10页 |
1.2.3 农林间作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第10-12页 |
1.2.4 农作物产量研究 | 第12-13页 |
1.2.5 农林间作对作物生长环境的影响 | 第13-14页 |
1.2.6 农林间作对杂草的控制研究 | 第14-15页 |
1.2.7 农林间作模型研究 | 第15页 |
1.2.8 农林复合经营的优化研究 | 第15-16页 |
1.3 农林间作复合体系营养物质循环研究综述 | 第16-22页 |
1.3.1 养分的吸收 | 第17-18页 |
1.3.2 养分的存留和积累、再分配 | 第18-19页 |
1.3.3 养分的归还与枯落物分解 | 第19-20页 |
1.3.4 间作复合系统生物循环 | 第20-21页 |
1.3.5 农林间作复合系统养分循环与复合系统生产力的养分平衡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 第22-28页 |
2.1 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2.2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23-24页 |
2.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23-24页 |
2.2.2 研究基地概况 | 第24页 |
2.3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2.3.1 技术路线 | 第24页 |
2.3.2 标准地设置 | 第24-25页 |
2.3.3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2.4 林木层生物量的测定 | 第25-26页 |
2.4.1 林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测定 | 第25页 |
2.4.2 林木层地下部分生物量的测定 | 第25-26页 |
2.4.3 间作层生物量的测定 | 第26页 |
2.5 归还量的测定 | 第26-27页 |
2.5.1 林木层枯落物年归还量 | 第26页 |
2.5.2 间作层枯落物年归还量 | 第26-27页 |
2.6 土壤样品的采集 | 第27页 |
2.7 样品分析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8-48页 |
3.1 复合系统植物组分N、P浓度分析 | 第28-32页 |
3.1.1 林木层N、P含量变化分析 | 第28-29页 |
3.1.2 枝的N、P元素浓度变化分析 | 第29-30页 |
3.1.3 杆的N、P元素浓度变化分析 | 第30页 |
3.1.4 根中N、P元素浓度变化分析 | 第30-31页 |
3.1.5 间作层N、P元素浓度变化分析 | 第31-32页 |
3.2 土壤库N、P营养元素含量分析 | 第32-34页 |
3.2.1 土壤库N、P元素含量空间变化分析 | 第32-34页 |
3.2.2 间作复合系统土壤库N、P营养元素动态变化分析 | 第34页 |
3.3 枯落物N、P含量 | 第34-35页 |
3.4 间作复合系统N、P的积累与分布 | 第35-38页 |
3.4.1 间作复合系统生物量分析 | 第35-36页 |
3.4.2 间作复合系统N、P的积累与分布 | 第36-38页 |
3.4.3 间作复合系统N、P的积累速率 | 第38页 |
3.5 间作复合系统N、P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 | 第38-40页 |
3.5.1 间作复合系统植物组分归还量 | 第39页 |
3.5.2 间作复合系统N、P营养元素的吸收及N、P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 | 第39-40页 |
3.6 核桃—小麦间作复合系统N、P动态模拟 | 第40-42页 |
3.6.1 间作复合系统N、P养分分室的确定 | 第40-41页 |
3.6.2 间作复合系统N、P循环动态模型 | 第41-42页 |
3.7 核桃—小麦间作复合系统N、P养分循环特征描述 | 第42-45页 |
3.7.1 间作复合系统N、P营养元素循环特征参数的选取 | 第42-43页 |
3.7.2 核桃—小麦间作复合经营N、P循环特征分析 | 第43-45页 |
3.8 间作复合系统N、P营养平衡分析 | 第45-46页 |
3.9 间作复合系统N、P养分调控对策 | 第46-48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8-50页 |
4.1 结论 | 第48-49页 |
4.2 建议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