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叶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野桐属植物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野桐属的分类及分布 | 第11页 |
·野桐属的应用研究 | 第11-12页 |
·白背叶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生物学特征及生态学特性 | 第12-13页 |
·化学成分研究 | 第13页 |
·药用研究 | 第13-16页 |
·其他研究 | 第16页 |
·植物解剖学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植物胚胎学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2 立题依据及意义 | 第20-21页 |
3 研究主要内容及目的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白背叶形态解剖学研究 | 第23-3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3页 |
·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23页 |
·材料 | 第23页 |
·仪器及试剂 | 第23页 |
·试验方法 | 第23页 |
·野外调查和观测 | 第23页 |
·连续变倍体视显微镜及光学显微镜观察 | 第2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4页 |
·表皮毛 | 第23-24页 |
·花序 | 第24页 |
·雄花 | 第24页 |
·雌花 | 第24页 |
·果实 | 第24页 |
3 讨论 | 第24-25页 |
4 图版说明 | 第25-31页 |
图版Ⅰ | 第27-28页 |
图版Ⅱ | 第28-29页 |
图版Ⅲ | 第29-30页 |
图版Ⅳ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营养器官的解剖学研究 | 第31-3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1-33页 |
·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31页 |
·材料 | 第31页 |
·仪器及试剂 | 第31页 |
·试验方法 | 第31-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6页 |
·根 | 第33-34页 |
·表皮 | 第33页 |
·皮层 | 第33页 |
·维管柱 | 第33-34页 |
·茎的初生结构 | 第34-35页 |
·表皮 | 第35页 |
·皮层 | 第35页 |
·中柱 | 第35页 |
·叶 | 第35-36页 |
·表皮 | 第35页 |
·叶肉 | 第35页 |
·叶脉 | 第35-36页 |
3 讨论 | 第36页 |
4 图版说明 | 第36-39页 |
图版Ⅴ | 第37-38页 |
图版Ⅵ | 第38-39页 |
第四章 生殖器官的解剖学观察 | 第39-4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9页 |
·材料 | 第39页 |
·试验方法 | 第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0页 |
·雄花的解剖学观察 | 第39页 |
·雌花的解剖学观察 | 第39-40页 |
·柱头的解剖学观察 | 第39页 |
·花柱的解剖学观察 | 第39页 |
·子房的解剖学观察 | 第39-40页 |
3 讨论 | 第40页 |
4 图版说明 | 第40-43页 |
图版Ⅶ | 第41-42页 |
图版Ⅷ | 第42-43页 |
第五章 雄蕊与雌蕊以及大、小孢子的发育 | 第43-5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3页 |
·材料 | 第43页 |
·试验方法 | 第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7页 |
·雄蕊与雌蕊的发育 | 第43-45页 |
·花药的发育 | 第43-44页 |
·胚珠及珠被的发育 | 第44-45页 |
·大、小孢子的发育 | 第45-47页 |
·小孢子的发育 | 第45-46页 |
·雄配子体发育 | 第46-47页 |
·大孢子的发育及胚囊的形成 | 第47页 |
3 讨论 | 第47-48页 |
4 图版说明 | 第48-54页 |
图版Ⅸ | 第50-51页 |
图版Ⅹ | 第51-52页 |
图版Ⅺ | 第52-53页 |
图版Ⅻ | 第53-54页 |
第六章 胚胎及胚乳的发育 | 第54-5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4页 |
·材料 | 第54页 |
·试验方法 | 第5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页 |
·胚的发育 | 第54页 |
·胚乳的发育 | 第54页 |
3 讨论 | 第54-55页 |
4 图版说明 | 第55-57页 |
图版ⅩⅢ | 第56-57页 |
全文总结 | 第57-58页 |
创新点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名词缩写表 | 第63-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