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31页 |
·引言 | 第13页 |
·肌红蛋白的结构 | 第13-15页 |
·肌红蛋白结构和功能研究的现状 | 第15-20页 |
·氨基酸选择性突变 | 第16-17页 |
·血红素化学修饰 | 第17页 |
·氨基酸选择突变和血红素修饰相结合 | 第17-18页 |
·非天然辅基引入 | 第18-19页 |
·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 | 第19-20页 |
·与小分子或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 | 第20页 |
·PCR定点突变 | 第20-22页 |
·利用PCR在基因的5'或3'末端产生突变 | 第21页 |
·利用重叠延伸PCR技术在基因的中心区段产生取代突变 | 第21-22页 |
·蛋白的分离纯化方法 | 第22-23页 |
·凝胶过滤层析(GC) | 第22页 |
·离子交换层析(IEC) | 第22-23页 |
·疏水作用层析(HIC) | 第23页 |
·金属离子亲和层析(IMAC) | 第23页 |
·蛋白质结构的研究方法 | 第23-30页 |
·圆二色性光谱法 | 第24-27页 |
·荧光光谱 | 第27-28页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28页 |
·核磁共振法 | 第28-29页 |
·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法 | 第29-30页 |
·本论文的工作 | 第30-31页 |
2 突变体Mb(D60K)的构建 | 第31-41页 |
·引言 | 第31页 |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实验试剂 | 第31页 |
·培养基和储备液 | 第31-32页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32页 |
·实验方法 | 第32-38页 |
·质粒提取 | 第32-33页 |
·PCR定点突变 | 第33-35页 |
·PCR产物的回收 | 第35页 |
·酶切载体和目的基因 | 第35-36页 |
·酶切反应物的精制 | 第36页 |
·载体与目的基因的连接 | 第36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6-37页 |
·转化 | 第37页 |
·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37-38页 |
·DNA测序 | 第3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3 突变体Mb(D60K)的表达、分离与纯化 | 第41-45页 |
·引言 | 第41页 |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实验仪器 | 第41页 |
·实验试剂及缓冲液 | 第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43页 |
·蛋白质的表达 | 第41-42页 |
·总蛋白溶液的获取 | 第42页 |
·总蛋白的粗提 | 第42页 |
·肌红蛋白的精制 | 第42-43页 |
·肌红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43-4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4 肌红蛋白及其突变体(D60K)结构稳定性的研究 | 第45-51页 |
·引言 | 第45页 |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实验仪器 | 第45页 |
·实验试剂 | 第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热诱导的Mb(WT)和Mb(D60K)的去折叠研究 | 第45页 |
·pH介导的Mb(WT)和Mb(D60K)的去折叠研究 | 第45-46页 |
·盐酸胍诱导的Mb(WT)和Mb(D60K)的去折叠研究 | 第4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0页 |
·热诱导的Mb(WT)和Mb(D60K)的去折叠研究 | 第46-48页 |
·pH介导的Mb(WT)和Mb(D60K)的去折叠研究 | 第48-49页 |
·盐酸胍诱导的Mb(WT)和Mb(D60K)的去折叠研究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5 肌红蛋白突变体(D60K)与Cu~(2+)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51-61页 |
·引言 | 第51页 |
·实验材料 | 第51-52页 |
·实验仪器 | 第51-52页 |
·实验试剂 | 第52页 |
·实验方法 | 第52页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定 | 第52页 |
·荧光光谱的测定 | 第52页 |
·同步荧光光谱测定 | 第52页 |
·圆二色光谱的测定 | 第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60页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52-53页 |
·荧光光谱 | 第53-58页 |
·同步荧光光谱 | 第58-59页 |
·圆二色光谱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6 肌红蛋白及其突变体(D60K)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研究 | 第61-67页 |
·引言 | 第61-62页 |
·实验材料 | 第62页 |
·实验仪器 | 第62页 |
·实验试剂 | 第62页 |
·实验方法 | 第62-63页 |
·对愈创木酚Km值的测定 | 第62页 |
·Mb(WT)及Mb(D60K)过氧化物酶的最适温度和热稳定性 | 第62页 |
·Mb(WT)及Mb(D60K)过氧化物酶的最适pH和pH稳定性 | 第62-6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3-66页 |
·对愈创木酚Km值的测定 | 第63页 |
·Mb(WT)及Mb(D60K)过氧化物酶的最适温度和热稳定性 | 第63-65页 |
·Mb(WT)及Mb(D60K)过氧化物酶的最适pH和pH稳定性 | 第65-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7页 |
·创新点 | 第67-68页 |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附录 缩略语表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