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7页 |
·海洋放线菌的分布 | 第12-13页 |
·海底沉积物中的放线菌 | 第12页 |
·海洋动植物共附生的海洋放线菌 | 第12-13页 |
·海水中的放线菌 | 第13页 |
·海洋放线菌的筛选方法 | 第13-16页 |
·传统筛选方法 | 第13页 |
·预处理技术 | 第13-16页 |
·噬菌体用于分离稀有放线菌 | 第16页 |
·放线菌的多相分析方法 | 第16-21页 |
·概述 | 第16-17页 |
·表型信息 | 第17-18页 |
·基因型信息 | 第18-19页 |
·系统发育信息 | 第19-21页 |
·聚酮类化合物和聚酮合成酶 | 第21-24页 |
·聚酮类化合物 | 第21页 |
·聚酮合成酶 | 第21-23页 |
·聚酮合成酶的分子筛选 | 第23-24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7页 |
2 大连海域海泥中放线菌的分离研究 | 第27-38页 |
·引言 | 第27页 |
·试验材料和仪器 | 第27-29页 |
·样品采集 | 第27页 |
·试剂 | 第27-28页 |
·仪器 | 第28-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海泥样品的预处理 | 第29页 |
·分散与差速离心法(DDC) | 第29页 |
·放线菌分离培养基 | 第29-31页 |
·海泥中的放线菌的分离培养 | 第31页 |
·可培养放线菌的分离纯化及保藏 | 第3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5页 |
·小结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3 海泥样品中可培养放线菌的抗菌活性筛选 | 第38-42页 |
·引言 | 第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材料 | 第38-39页 |
·活性菌株筛选方法 | 第39页 |
·结果 | 第39-41页 |
·讨论 | 第41页 |
·小结 | 第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4 活性放线菌的多样性研究 | 第42-61页 |
·引言 | 第42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42-43页 |
·仪器 | 第42页 |
·试剂 | 第42-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海泥样品中可培养放线菌基因组DNA提取 | 第43-44页 |
·放线菌16S rDNA的PCR扩增 | 第44页 |
·PCR产物凝胶电泳 | 第44页 |
·16S rDNA产物纯化和测序分析 | 第44-45页 |
·GenBank序列号 | 第4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5-60页 |
·放线菌基因组DNA提取 | 第45-46页 |
·16S rDNA的PCR反应结果 | 第46页 |
·16S rDNA测序结果分析 | 第46-60页 |
·小结 | 第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1页 |
5 菌种S187的鉴定 | 第61-69页 |
·引言 | 第6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1页 |
·测试菌株 | 第61页 |
·菌株S187的抗菌活性 | 第61页 |
·菌株S187的16S rDNA序列分析 | 第61页 |
·培养、形态和生理生化试验 | 第6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1-68页 |
·S187的抗菌活性 | 第61-63页 |
·S187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63-64页 |
·S187和S. chungwhensis的对比实验 | 第64-68页 |
·小结 | 第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69页 |
6 可培养放线菌中I型聚酮合成酶(PKSI)功能基因筛选 | 第69-81页 |
·引言 | 第6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9-74页 |
·材料 | 第69-70页 |
·方法 | 第70-74页 |
·结果 | 第74-79页 |
·I型聚酮合酶(PKSI)功能基因片段扩增结果 | 第74-75页 |
·PKSI功能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75-79页 |
·小结 | 第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81-83页 |
创新点 | 第83-84页 |
工作展望 | 第84-85页 |
附录A 海泥中可培养放线菌16S rDNA | 第85-94页 |
附录B I型聚酮合成酶基因片段 | 第94-97页 |
附录C 其它可培养放线菌形态特征 | 第97-10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