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汽油机论文--构造论文

TJ376QE汽油机可变进气管长度和可变配气相位的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1章 绪论第8-21页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8-10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9页
     ·可变进气管长度的发展第10-13页
     ·可变配气相位的发展第13-15页
     ·气门座圈第15页
     ·内燃机模拟计算的发展概况第15-19页
   ·本文的主要内容第19-21页
第2章 AVL BOOST软件的理论基础第21-38页
   ·缸内热力过程计算的基本假设第21页
   ·工作介质的特性第21-22页
   ·缸内热力过程基本方程第22-24页
     ·能量守恒方程第23-24页
     ·质量守恒方程第24页
     ·气体状态方程第24页
   ·缸内热力过程数值计算辅助方程第24-28页
     ·气缸工作容积计算第24-25页
     ·气缸壁面的传热第25-28页
   ·燃烧放热规律第28-32页
     ·Vibe燃烧放热模型第29页
     ·Double Vibe燃烧放热模型第29页
     ·Woschni/Anisi燃烧放热模型第29-30页
     ·Hiroyasu燃烧放热模型第30-31页
     ·AVL MCC燃烧放热模型第31-32页
   ·进排气流量计算第32-34页
     ·气门的几何流通截面积第33页
     ·气门的流量系数第33-34页
   ·发动机性能参数计算第34-37页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3章 TJ376QE汽油机工作模型的建立及验证第38-47页
   ·主要设计参数第38-39页
   ·模型的建立第39-40页
     ·建模步骤第39-40页
     ·整机工作过程模型第40页
   ·模型参数的设置第40-44页
     ·边界条件的设置第40-41页
     ·流动时的阻力损失第41-42页
     ·气缸参数的选取第42-44页
   ·模型的验证第44-46页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TJ376QE汽油机的特性模拟与参数优化第47-72页
   ·汽油机的特性第47页
   ·进气系统优化第47-57页
     ·基本原理——波动效应第48-49页
     ·主要结构参数的优化第49-56页
     ·计算结果对比第56-57页
   ·配气系统优化第57-67页
     ·主要参数的优化第58-67页
     ·两种方案计算结果对比第67页
   ·进气门座圈内径的研究第67-68页
   ·综合优化第68-71页
     ·性能预测第68-70页
     ·结果对比第70-71页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72-74页
   ·全文总结第72-73页
   ·工作展望第73-74页
致谢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7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种热力循环系统的性能优化研究
下一篇:工业电阻炉的多点温度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