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选题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 第10-12页 |
·几个概念的界定 | 第12-15页 |
·社会转型期 | 第12-13页 |
·农民工 | 第13页 |
·农民工子女、流动儿童、农民工同住子女、农村留守儿童 | 第13-15页 |
·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2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背景和现状分析 | 第18-33页 |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背景 | 第18-20页 |
·社会转型过程中大量农民涌入城市 | 第18-19页 |
·城乡分割二元体制下农民工子女的去从 | 第19-20页 |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 第20-25页 |
·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 | 第20-21页 |
·农村留守儿童的结构和分布 | 第21-22页 |
·年龄分布——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占一半以上 | 第21页 |
·性别比例——男童多于女童 | 第21页 |
·地域分布——分布集中 | 第21-22页 |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 | 第22-24页 |
·农村留守儿童的义务教育现状 | 第24-25页 |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 第25-33页 |
·生活抚育不良,健康状况低下 | 第25页 |
·父母亲情缺失,心理问题堪忧 | 第25-26页 |
·缺少保护关爱,引发安全隐患 | 第26-27页 |
·各方教育缺位,学习、行为不良 | 第27-33页 |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3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政府责任的关系 | 第33-38页 |
·公共产品和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 第33-35页 |
·公共产品的概念 | 第33页 |
·公共产品的特征 | 第33-34页 |
·公共产品的分类 | 第34页 |
·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 第34-35页 |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公共性 | 第35-36页 |
·政府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主要的责任主体 | 第36-38页 |
4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与政府责任缺失分析 | 第38-43页 |
·制度性障碍 | 第38-41页 |
·社会体制上的原因 | 第38-39页 |
·法律和政策上的原因 | 第39-41页 |
·城乡一体化的政策体系尚不健全 | 第39页 |
·明确监护人监护职责的法律不完善 | 第39-40页 |
·保障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尚不完善 | 第40-41页 |
·非制度性原因 | 第41-43页 |
·家庭因素 | 第41页 |
·学校因素 | 第41-42页 |
·社会因素 | 第42-43页 |
5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以政府为主导,整合各方力量 | 第43-51页 |
·政府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主导力量 | 第43-46页 |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 第43-44页 |
·进一步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壁垒 | 第44页 |
·促进相关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 | 第44-45页 |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 第45-46页 |
·建立农民工子女的电子档案制度 | 第45页 |
·建立教育券机制 | 第45-46页 |
·家庭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力量 | 第46页 |
·父母应以儿童利益优先,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 第46页 |
·注重委托监护人的选择 | 第46页 |
·学校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基本力量 | 第46-48页 |
·更新教育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 第47页 |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需求 | 第47页 |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开设家长课堂 | 第47页 |
·建立寄宿制学校 | 第47-48页 |
·社会各界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力量 | 第48-51页 |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 | 第48-49页 |
·推行代理家长制 | 第49页 |
·关注农村幼儿抚育工作 | 第49-50页 |
·消除留守儿童周围不良环境因素 | 第50页 |
·在城市农民工集中地开展宣传教育 | 第50页 |
·呼吁全社会的关注 | 第50-51页 |
6 结论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