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言 | 第10-13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1页 |
三、研究的方法 | 第11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基本理论 | 第13-18页 |
第一节 未成年人犯罪的理论分析 | 第13-16页 |
一、英美法系未成年犯罪的理论 | 第13-14页 |
二、大陆法系未成年犯罪的理论 | 第14-15页 |
三、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理论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刑事责任的理论分析 | 第16-18页 |
一、刑事责任的概念 | 第16-17页 |
二、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价值理念 | 第18-27页 |
第一节 国际上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价值理念 | 第18-23页 |
一、联合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准则的历史沿革 | 第18-20页 |
二、联合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价值理念 | 第20页 |
三、英、美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价值理念 | 第20-23页 |
第二节 我国古代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价值理念 | 第23-24页 |
一、我国刑事责任年龄的沿革 | 第23页 |
二、我国历史上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司法政策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当代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价值理念 | 第24-27页 |
一、教育、感化和挽救原则 | 第24-25页 |
二、保护原则 | 第25页 |
三、从宽原则 | 第25-26页 |
四、不适用死刑原则 | 第26页 |
五、尽量适用缓刑原则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制度的缺陷 | 第27-38页 |
第一节 立法上的缺陷 | 第27-29页 |
一、法律规范可操作性不强 | 第27页 |
二、法律规范缺乏有机联系 | 第27-28页 |
三、综合治理未实现法治化 | 第28-29页 |
第二节 非刑罚措施的缺陷 | 第29-32页 |
一、非刑罚措施体系的缺陷 | 第29页 |
二、社区矫正制度的缺陷 | 第29-31页 |
三、收容教养的缺陷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刑罚措施的缺陷 | 第32-38页 |
一、主刑的缺陷 | 第32-33页 |
二、附加刑的缺陷 | 第33-34页 |
三、刑罚执行制度的缺陷 | 第34-38页 |
第四章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完善 | 第38-47页 |
第一节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立法的完善 | 第38-39页 |
一、法律条文具体化 | 第38页 |
二、法律规定系统化 | 第38-39页 |
三、综合治理法治化 | 第39页 |
第二节 我国非刑罚措施的完善 | 第39-42页 |
一、非刑罚措施体系的完善 | 第39-41页 |
二、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 | 第41-42页 |
三、收容教养的完善 | 第42页 |
第三节 我国刑罚措施的完善 | 第42-47页 |
一、主刑的完善 | 第42-44页 |
二、附加刑的完善 | 第44-45页 |
三、刑罚执行制度的完善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