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专利刑事保护法益分析 | 第11-18页 |
一、专利刑事保护概览 | 第11-12页 |
(一)专利制度概论 | 第11页 |
(二)专利犯罪的特点 | 第11-12页 |
二、专利犯罪立法的价值取向 | 第12-14页 |
三、专利犯罪侵犯法益分类及选择 | 第14-18页 |
(一)专利犯罪法益分类 | 第14-15页 |
(二)专利犯罪法益争议 | 第15-16页 |
(三)侵犯专利实施权行为非犯罪化的理由 | 第16-17页 |
(四)结论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中外专利刑事保护立法比较 | 第18-26页 |
一、立法体例比较 | 第18-19页 |
(一) 各国专利犯罪的立法体例 | 第18-19页 |
(二) 我国立法体例争议、现状及选择 | 第19页 |
二、专利刑事立法内容比较 | 第19-26页 |
(一) 专利刑事立法简介 | 第19-23页 |
(二) 英美法系专利犯罪特点 | 第23-24页 |
(三) 大陆法系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专利犯罪特点 | 第24-25页 |
(四) 结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我国专利刑事保护现状 | 第26-41页 |
一、我国专利犯罪概况及立法沿革 | 第26-28页 |
(一) 现行专利刑事保护概览 | 第26页 |
(二) 假冒专利罪概念及特点 | 第26-27页 |
(三) 假冒专利罪的立法沿革 | 第27-28页 |
二、假冒专利罪要点分析 | 第28-34页 |
(一) 本罪犯罪对象及客体 | 第28-30页 |
(二) 本罪客观方面 | 第30-32页 |
(三) 本罪与专利侵权行为的区分――周小波假冒专利案 | 第32-34页 |
三、本罪与近似犯罪的区分标准 | 第34-37页 |
(一) 本罪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界限 | 第34-35页 |
(二) 本罪与诈骗罪的界限 | 第35-36页 |
(三) 一罪与数罪的区分标准探讨 | 第36-37页 |
四、本罪的刑罚适用 | 第37-38页 |
五、中国专利刑事保护的不足及立法要求 | 第38-41页 |
(一) 我国现有专利刑事保护与现实脱节 | 第38-39页 |
(二) 我国专利刑事立法的客观要求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基于公益的专利刑事保护立法建议 | 第41-55页 |
一、设置“假冒、冒充专利罪”的立法建议 | 第41-43页 |
(一) 冒充专利行为犯罪化的必要性 | 第41-43页 |
(二) 本罪的设置及其理解 | 第43页 |
二、设置“滥用专利行政、司法程序罪”的立法建议 | 第43-52页 |
(一) 专利滥用行为及犯罪化基础 | 第43-48页 |
(二) 滥用专利行政、司法程序罪及其犯罪构成 | 第48-52页 |
三、专利犯罪相关制度及法条设计 | 第52-55页 |
(一) 刑罚的设置――刑种及刑度 | 第52-53页 |
(二) 专利犯罪法条设计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