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高等教育理论论文

大学生自我透视的时间距离效应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9页
第一章 研究背景第19-28页
 1 引言第19-20页
 2 主要的自我调节模型第20-23页
   ·自我调节的控制过程模型第20-21页
   ·自动化与努力控制模型第21-22页
   ·情感和认知模型第22页
   ·自我调节模式概要第22-23页
 3 目标层级与自我调节第23-25页
   ·目标层级第23-24页
   ·自我概念与自我调节第24-25页
 4 可能自我研究反思第25-28页
   ·可能自我、当前自我与自我调节第25-26页
   ·可能自我与自我调节之间的关系第26-27页
   ·可能自我的研究方法第27-28页
第二章 本研究的理论构建及研究构想第28-41页
 1 可借鉴的相关理论第28-33页
   ·时间折扣理论第28-29页
   ·解释水平理论第29-33页
 2 理论整合第33-40页
   ·本研究的理论前提第33-35页
   ·本研究的基本假设第35-39页
   ·自我调节概念界定第39-40页
 3 本研究的结构第40-41页
第三章 实证研究部分第41-166页
 第一节 自我透视与自我评价动机第41-67页
  研究一 可能自我、当前自我与自我动机第41-67页
   1 引言第41-44页
   2 研究构思第44-46页
   3 研究一 A:创造力知觉与自我动机第46-58页
   ·被试第46页
   ·预调查第46-47页
   ·研究程序第47-48页
   ·研究结果第48-55页
   ·讨论第55-58页
   4 研究一 B:积极角色模型与自我动机第58-66页
   ·被试第58页
   ·预调查第58页
   ·研究程序第58-60页
   ·研究结果第60-65页
   ·讨论第65-66页
   5 小结第66-67页
 第二节 时间距离、自我概念与价值偏好第67-122页
  研究二:自我透视与价值偏好第67-82页
   1 引言第67-69页
   2 研究构思第69-70页
   3 研究二 A:当前自我、可能自我与价值偏好第70-75页
   ·预调查一第70-71页
   ·预调查二第71-72页
   ·被试第72页
   ·研究程序第72-73页
   ·研究结果第73-74页
   ·讨论第74-75页
   4 研究二 B:时间距离、自我/他人知觉与价值偏好第75-80页
   ·被试第75页
   ·研究程序第75-76页
   ·研究结果第76-80页
   ·讨论第80页
   5 小结第80-82页
  研究三: 时间距离、自我差异与价值偏好第82-96页
   1 引言第82-84页
   2 研究构思第84-85页
   3 研究三 A:时间距离、总体的自我差异与价值偏好第85-88页
   ·被试第85页
   ·研究程序第85-86页
   ·研究结果第86-87页
   ·讨论第87-88页
   4 研究三 B:时间距离、具体领域的自我差异与价值偏好第88-92页
   ·预调查第88页
   ·研究被试第88页
   ·研究程序第88-89页
   ·研究结果第89-90页
   ·讨论第90-92页
   5 研究三 C:时间距离、量化的自我差异与价值偏好第92-95页
   ·被试第92页
   ·研究程序第92-93页
   ·研究结果第93-95页
   ·讨论第95页
   6 小结第95-96页
  研究四:时间距离、自我差异的自动激活与价值偏好第96-114页
   1 引言第96-97页
   2 研究构思第97页
   3 研究四A:时间距离、自我差异的自动激活与价值偏好第97-103页
   ·研究被试第97-98页
   ·研究程序第98页
   ·结果第98-101页
   ·讨论第101-103页
   4 研究四 B-1:评价性条件反射与自我差异第103-108页
   ·预调查第103-104页
   ·被试第104页
   ·研究程序第104-106页
   ·研究结果第106-108页
   ·讨论第108页
   5 研究四 B-2:自我差异、评价性条件反射与价值偏好第108-112页
   ·被试第108-109页
   ·研究程序第109页
   ·研究结果第109-112页
   ·讨论第112页
   6 小结第112-114页
  研究五:情绪对时间距离和价值偏好的影响第114-122页
   1 引言第114-115页
   2 研究构思第115-116页
   3 研究方法第116-117页
   ·被试第116页
   ·预调查第116页
   ·研究程序第116-117页
   4 研究结果第117-120页
   5 讨论第120-122页
 第三节 自我透视、价值偏好与自我动机第122-128页
  研究六 自我透视、价值偏好与自我动机第122-128页
   1 引言第122-123页
   2 方法第123-125页
   ·被试第123页
   ·预研究第123-124页
   ·研究程序第124-125页
   3 研究结果第125-127页
   ·描述性统计第125-126页
   ·自我透视、价值偏好与自我动机之间的关系第126-127页
   4 讨论第127-128页
 第四节 自我透视与自我调节第128-166页
  1 引言第128-130页
  2 研究构思第130-132页
  3 研究七 A:时间距离对行为意图的影响第132-145页
   ·被试第132页
   ·研究程序第132-133页
   ·研究结果第133-145页
  4 研究七 B:时间距离与价值-行为一致性第145-154页
   ·被试第145页
   ·研究程序第145-147页
   ·研究结果第147-152页
   ·讨论第152-154页
  5 研究七 C:时间距离对诱惑评价的影响第154-165页
   ·研究方法第154-155页
   ·结果第155-164页
   ·讨论第164-165页
  6 小结第165-166页
第四章 总讨论第166-177页
 1 自我透视的时间距离效应第166-169页
   ·时间距离与自我评价动机第166-167页
   ·时间距离与价值偏好第167-168页
   ·自我透视对自我调节的影响第168-169页
 2 研究意义第169-174页
   ·对自我调节研究的意义第169-170页
   ·对自我动机研究的意义第170-172页
   ·对自我研究的意义第172-173页
   ·对解释水平理论研究的意义第173-174页
 3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174-175页
 4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第175-177页
参考文献第177-191页
附录第191-203页
致谢第203页

论文共2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印度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下一篇:高等教育全球化:一个全球地方化视角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