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科学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河口地貌演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河口沙洲成因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长江口涨潮槽的研究现状 | 第13页 |
·本文所涉及区域河床演变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区域背景与研究方法 | 第15-21页 |
·区域背景 | 第15-19页 |
·长江口发育过程 | 第15-16页 |
·来水、来沙条件 | 第16-19页 |
·研究区域的选取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三章 长江口外沙里泓地形的形成与演变 | 第21-61页 |
·南支扁担沙、新桥水道河段 | 第21-36页 |
·水沙特征 | 第22-25页 |
·河床演变特征 | 第25-33页 |
·南支"外沙里泓"效应 | 第33-35页 |
·问题讨论 | 第35-36页 |
·北港六滧沙脊(又称堡镇沙)、六滧涨潮槽河段 | 第36-48页 |
·水沙特征 | 第37-41页 |
·河段河槽演变 | 第41-45页 |
·"外沙里泓"效应 | 第45-47页 |
·问题讨论 | 第47-48页 |
·南港瑞丰沙嘴、长兴南小泓河段 | 第48-61页 |
·水沙特征 | 第49-51页 |
·瑞丰沙嘴的演变 | 第51-58页 |
·长兴南小泓的形成与演变 | 第58-59页 |
·"外沙里泓"效应 | 第59-60页 |
·讨论 | 第60-61页 |
第四章 外沙里泓形成机理 | 第61-66页 |
·涨落潮流路分歧 | 第61页 |
·外沙里泓河段水文、泥沙特征 | 第61-63页 |
·地貌特征相关分析 | 第63-64页 |
·外沙里泓地形形成机理 | 第64-66页 |
第五章 长江河口外沙里泓效应在河口整治开发中的作用 | 第66-72页 |
·河口治理原则 | 第67页 |
·外沙里泓地形的维持条件 | 第67-68页 |
·长江河口外沙里泓河段整治、开发与利用 | 第68-72页 |
·崇明南沿新桥水道岸段 | 第68-69页 |
·崇明南沿六滧涨潮槽岸段 | 第69-70页 |
·长兴南沿南小泓岸段 | 第70-7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2页 |
·建议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